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解决教育家庭化带来的全民焦虑

    《 文摘报 》( 2020年12月29日   06 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村中一度流行一个形象的画面:有人叫,“某某某,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了”,然后在外玩耍的孩子某某某赶紧灰溜溜跑回家吃饭,如果反应迟缓,拖延着不回家,母亲就会拿着藤条或扫把之类的工具到处寻找孩子。这一画面所展现的正是中国式的“虎妈”形象。而今天,中国农村严格的“虎妈”越来越少,农村母亲更多以温柔甚至怯弱的形象出现。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虎妈”,这些“虎妈”主要来自城市的中等收入阶层,她们对孩子实行严格而精细化的管教,以“超级妈妈”“中年老母”“辣妈”等形象示人。城市“虎妈”崛起而农村“虎妈”式微,反映出中国母职形象的分化与逆转。

        简单来讲,城市家庭由于处于一个教育资源丰富、动员能力强的环境中,一方面自身具有介入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受到结构中的外部力量影响,在结构内部形成资源互动和资源竞争,由此遵循的是竞争逻辑。在教育竞争逻辑之下,家庭内部形成权威型母子关系,母亲教育子女依循的是精细化的教养方式,所展现出的是具有权威的“虎妈”形象。

        而农村家庭处于一个相对缺乏教育资源能力的环境中,虽然家庭成员对于子代教育充满期待,但由于家庭内部缺乏可资动员的教育资源,同一结构中的家庭之间缺乏竞争能力,逐渐形成去竞争化的教育结构,底层家庭在整个教育结构中逐渐被边缘化。在教育边缘逻辑之下,底层家庭中的母子关系形成的是一种亏欠型的母子关系,即母亲认为家庭缺乏支撑子女教育发展的资源,使之无法在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因亏欠而形成相对纵容式的教养方式,展现出缺乏权威且放纵子女的“猫妈”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孩童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完成,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当前我国孩童教育却逐渐出现家庭化的趋势,家庭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甚至超越其可承载的能力。最终,家庭环境的差异和教育竞争的状态,共同决定了城乡家庭中的母职形象和母子关系——城市家庭偏向于严格的“虎妈”教育,母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威型关系;农村家庭偏向于松散的“猫妈”教育,母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亏欠型关系。这也意味着,教育家庭化给城乡家庭教养制度带来了新的变化,家庭教养制度成为与学校教育制度同等重要的制度形式。

        要彻底解决教育家庭化所带来的全民焦虑问题,一方面,国家必须尊重教育发展和社会化分工的基本规律,重构城乡学生的教育发展环境,均衡城乡学校的生源数量和生源结构,避免教育竞争趋于极化,以及教育去竞争化后趋于两极分化。另一方面,要使得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使学生在学校中能够接受专业系统的教育,将家长从子女教育不可承受之重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探索合理的家校合作模式,厘清家校权利边界和责任界限。

        (《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0期 雷望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