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关键在导师

    《 文摘报 》( 2020年12月24日   06 版)

        学术型与专业型的分类培养将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路径。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并没有在高校或院系层次实施,而是主要体现在导师身上。导师所带的研究生一般既有学术型又有专业型。由于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分得清不清楚、分类培养得好不好,全在于导师的掌控。这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从研究生教育所依托的科研活动来看,理论上讲,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应更多依托基础研究课题,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应更多依托应用研究乃至技术开发研究课题。但实际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分野并不清晰,导师在实际研究中一般也不会做明确区分。在人才培养中,有限且可用的研究生往往是跟着导师的课题走。学术型研究生做应用研究课题大有人在,专业型研究生做基础研究课题的也不少见。只要真正参与了课题研究,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研究生,都应该能从中成长获益。

        总之,分类培养的责任完全落到导师身上的确会带来很多挑战。笔者认为,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只有真正依靠导师才能改进分类培养的效果。而导师格外需要以下两种支持。

        第一,要提高分类培养的制度支持力度。这里所说的制度主要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宏观制度。比如各个类别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需要对专业学位教育成果(论文)形式给出较为明确的指导意见。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成果导向”,让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导师能有据可依。再比如,要建立其行业产业导师或顾问对专业学位教育成果的评审把关机制,让行业产业界的实践者来评价论文是否解决了或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第二,要提高分类培养的组织支持力度。院系和高校需要为分类培养创造支持条件。比如,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型研究生需要有常态化的平台支撑。而仅凭导师个人课题关系所获得的支持不仅远远不够,而且做不到体系化支撑。此时,培养单位出面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具有极大的优势。

        (《中国科学报》12.15 彭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