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老上海的那些理发店

    《 文摘报 》( 2020年12月19日   02 版)

        记得出里弄后向右拐,紧贴着石库门的楼房群,曾经有一家小理发店。

        推门而入,门和地板吱吱作响,店面狭长,左侧墙上嵌着由多面小镜子拼凑而成的大镜子,右侧墙上钉着一排衣钩。大镜子前,一字排开六把老式理发椅,理发椅是金属材质的,宽大却笨重,踩脚踏板可以升降,颈后靠垫可以调节,连靠背也可以放倒。当年,这六把理发椅是“镇店之宝”。

        理发店最里面,墙的大半部分依然嵌着镜子,旁边开有一扇门,靠近门的地方摆了两个洗头用的水盆。每当有顾客洗头,极易引发“交通拥堵”,好在双方都已习惯,并无怨言。因为光线不足,那扇门里的“秘密”我始终没有看清,不过里面经常冒出水蒸气,约莫是烧水的伙房。伴着吆喝声,不时从门里飞出一块烫手的白毛巾,无论距离远近,总能准确地投到理发师傅的手中——这是学徒必修的基本功,免除了在室内穿插走动的干扰。

        小理发店的老板也会理发,顾客一多,他就亲自上手;对顾客,他从不发脾气,一派敦厚的长者风度。这里收费低廉,多是回头客,清一色的男性。1938年我家移居法租界后,爸爸就成了这家小理发店的常客,道地的平顶头,整整理了二十六年。

        不过妈妈喜欢带我去一家名为“白宫”的理发店理发,那里收费高,要横穿爱多亚路。

        “白宫”理发店是一幢高楼的临街铺面,光亮、宽敞、干净,氛围柔和而温馨。理发师和服务员身着剪裁合体的白色工作服,笑容可掬,一进门,宛如进入口腔科诊所。这里的座上客以女性为主,小姐、夫人们衣着时髦,享受的服务比较多,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

        时运不济,爸爸失业了,为节省开支,我不再去“白宫”理发,爸爸带我跨进那小理发店的门槛。小理发店的师傅显得土气,但纯朴。他在我的肩上轻轻一压,或者在头顶稍加抚摸,我就心领神会,爬上那又高又大的理发椅。师傅们一边理发一边聊天,尽说些人间的俗事,妙语连珠,气氛热烈。爸爸乃一介书生,他从不参与谈论或哄笑,是“例外”。

        小理发店的照明设备很简单,与每把理发椅相对应,从天花板垂下一根电线,接着一只白色灯罩,中间有滑轮附一椭圆形重物,以制平衡。每当理发、修面、剃胡子等工序完毕,师傅拉下灯罩,手持小圆筒,从中取出挖耳朵的用具,在顾客的耳道里仔细掏挖。此刻他全神贯注,不再说笑,俨然一位耳鼻喉科大夫。

        接着,师傅提拉顾客的肩、肘、腕以至各个手指关节,以嘎嘎作响为快。而后,只见他松松地握着拳头,在顾客的项、背等部位,按一定顺序轻轻敲打,时快时慢,其间夹杂着短暂的拍击,节奏感明显,声音煞是好听。爸爸没有烟酒嗜好,理发可算作他的享受。

        这两家理发店虽然都在爱多亚路上,却锁定了不同的消费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皆具生气。这是那个年代独特的经济产物,也是老上海生活的一大特色。

        (《潇湘晨报》11.26 陈德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