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 文摘报 》( 2020年12月10日   07 版)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绵延3200公里,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运河中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2014年,大运河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大运河是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是穿越南北的水运动脉,它体量巨大,历史悠久,沟通南北,也连接过往与当下。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符号,既蕴含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携带驱动国家“一直进取”的文化基因。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符号所承载的国家形象符合一种温和、联通、包容的大国形象。

        大运河拥有丰厚的历史遗存。从时间上看,大运河开凿于春秋,完成于隋,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是生生不息、从未断绝的中华文明生命力的镜像。大运河也是国之命脉,象征着国家的权柄掌控。纵览我国历史,掌控了运河则掌控交通命脉,小之控制局部,大之掌握全局。历史赋予大运河以丰厚的遗存与时间的景深,运河两岸的码头、船闸、桥梁、堤坝等水工设施,运河沿岸的衙署、钞关、粮仓、会馆、庙宇和驿站等相关设施,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长廊,是中华文明不同时期的历史扇面。从一个更长的历史视角看,农耕时代的漕粮盐运、工业时代的煤炭物资、信息时代的ETC过闸系统,历代的文明成果沉淀在千年运河中。

        从空间上看,大运河承载国家形象在于其巨型文化遗产的体量与联通包容的空间规划,这一空间规划以2018年提出“大运河文化带”提纲挈领。大运河种类丰富,作为巨型文化遗产,涵盖河、岸、城,综合物质、精神、制度三种遗产类型。应将文化资源优势作为当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立足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明,协调中东西、连接南北方,开创文化带动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新格局。

        大运河文化带是互通互融的区域文化有机相融的整体。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六大文化高地”在大运河的波涛中聚汇融通,贯通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携带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正是在共同文化魂魄的统摄下,多元发展的地域文化在历史的烟波中走向融合,成为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同时这些个体文化符号被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宏观叙事时,又保有自身鲜明区域特色,与周边环境、运河母体之间进行着交流。

        (原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江苏智库网 路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