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2月03日 星期四

    古人“捣衣”不是洗衣

    《 文摘报 》( 2020年12月03日   06 版)

        古人在深秋的夜晚,没有了“卧看牵牛织女星”“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浪漫情趣,而是聆听“万户捣衣声”了。为什么?因为“九月授衣”。

        对“授衣”的理解,古今大体一致:天气趋凉,制备寒衣。西汉初年注释《诗经》的《毛传》,就是这样解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而关于“捣衣”之意,现代人却一知半解。“捣衣”,即用木杵在砧板上捶击衣服。有人直接将“捣衣”理解为:月光洒满大唐帝国,征妇们便在月光下,把衣服放在砧板上,用木杵捶击,并且想当然地认为,“捣衣”就是古人的一种洗衣方法,洗衣时用棒槌捶衣便是由此演化而来。

        幼时读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也曾将“捣衣”理解为棒槌敲打衣服。其实,仔细阅读诗句便可发现,诗仙李白写的是秋凉来临时都城长安妇女们制备寒衣时的感怀。

        古代的妇女在“良人”常年征战在边关的情况下,在日常生活中便以弱肩挑起家庭的重担,不仅能织布,而且会缝衣。唐代时,由于棉花还未传入中国,人们穿的衣服一般皆由葛藤和大麻、苎麻的韧皮纤维纺织而成。妇女织的主要是苎麻纤维布,苎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虽含很多纤维质,但剥出的丝较短,织布之前,必须将其接成长线,上织布机时为防止接口滑落再刷白米浆。因苎麻丝的拉力是蚕丝的七倍、棉花的八倍,又上了浆,所以这种布特别僵硬。由此,在缝制衣服前要进行脱浆工序,使其变柔软,便于手工缝制,更能穿着舒服。

        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古人只能用手工办法将苎麻纤维布料变软,“捣衣”的主要功能就是“脱浆去僵硬”,这个工序夜晚便可进行。如此这般缝制的衣物,自有它的“相思与温暖”。

        而江南地区洗衣用棒槌捶击衣服,主要是为了“去污脱水”,一般把脏衣服先“浆水”,然后下水洗涤一两遍,再将衣服铺在池塘边或河溪旁平坦的石板上,用棒槌捶打,最后把衣服放进清水“淘”一次,拧干水。这个过程与“捣衣”发出的声音、韵味有着本质的区别。

        (《今晚报》11.25 赵柒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