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随着北方各地陆续供暖,话题“南方城市成暖气片销量增长主力”今年登上了热搜。
事实上,是否应该改善供暖条件,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不再受制于几十年前人为划定的“供暖线”,而以公众实际过冬感受作为政策制定依据,同时从提高能效、减少能源消耗等角度统筹规划。
南方供暖不一定非得照搬北方模式。以合肥为例,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172个小区实现集中供暖,覆盖率约占全市总人口10%。在贵阳一些新建小区,供暖企业通过热泵技术,将经处理的45℃水送入业主家中的地热管中供暖。而在湖北武汉,一些小区在建设时,就已完成供暖设施建设。
南方集中供暖拥有“后发优势”,更先进的技术、更科学的规划,完全不必再走高耗能、高污染的老路。相比传统燃煤供暖,包括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正广泛应用于集中供暖。放眼整个南方地区,大量的污水管网、地表江河水源、工业余热和浅层地热能等,都可以成为清洁供暖的资源。
有鉴于此,准备搞集中供暖的地方,既要区分不同人群的需求,也要区分解决供暖需求的轻重缓急,优先覆盖那些急需集中供暖的人群和老旧住宅片区。
(《中国青年报》11.13 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