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五中全会不仅对未来五年提出规划建议,还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
我个人理解,“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将是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他们在城镇就业期间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而且要继续放开除个别超大城市的所有特大城市以及人口流入较多的城镇外来人口落户限制。争取到2035年,实现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口在就业所在地落户不受限制。
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资源,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虽然此前已经提出了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但是离真正落地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如何能够做到减少新增用地,尽量利用闲置城乡建设用地,打通城乡建设用地流通壁垒,并防范少数城镇政府和企业利用政策滥占农村建设用地,则需要有关部门和各级城镇政府大胆探索和实践。随着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仍然存在两头占地的现象。在城市发展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发挥集体建设用地在市场中的作用,还大有潜力可挖。
如果要形成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中心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可能涉及的重点改革就是如何调整城镇间的管理体制,释放中小城市的潜力和活力,疏解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其中,也直接涉及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设置的调整。因此,从“十四五”到2035年,如何探索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区划改革,以及增加设市城市数量,发挥中小城市的积极作用,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圈中不同规模城市市场化配置要素和资源的合理布局,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当前,实现新型城镇化还面临着新的主题,就是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和智慧化治理。
(《北京日报》11.16 李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