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中医是大数据的积累过程

    《 文摘报 》( 2020年11月10日   06 版)

        中医发展到今天,没有离开过数据。中医就是一个大数据的积累过程。

        首先来看中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我们知道了中药有什么作用。到了汉代,有了《五十二病方》,它记载了很多药方,中药有了量的积累。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我们开始了解中药的治疗作用、药性、毒性,以及我们如何去除毒性,保留有效性等协同作用。发展到今天,药物总量达到了8400多种。另外形成了中药的炮制学、鉴定等一系列的学科。从这个角度看,中药的发展也是一个大数据的积累过程。

        再来看临床。临床上的中医诊断——望闻问切。望闻问切的诊断过程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日渐成熟。

        古代的治疗是比较单一的。到了《黄帝内经》时代,治疗内容就非常复杂了,有针灸、砭石疗法、导引甚至心理疗法、中草药疗法等等,越来越丰富。现在,加上经络学说等理论,我们对生命健康有了更成熟的认识。

        中医虽然有这么多“智慧宝库”,它的数据非常丰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医有很多的东西,到今天都没有办法拿来应用。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纸上谈病”。现在中医相关内容纸上的文字记载比较多,还没有把它数字化,没有数字化,就没有办法进入信息化的平台,没办法进入到大数据这个领域来为我们提供经验或者教训。

        第二个是“数据孤岛”。中医一般是个体行医。在古代个体行医的过程当中,每个人把自己的经验记载下来,或者是把有用的一些东西传授给他的后一代,甚至还有一些比较保守的不外传的东西。中医流传到现在,流派比较多,各个流派之间的交流相对比较少,规模比较小,没有办法把它细分化,也形成一些数据的“孤岛”。我们就没办法把一些很珍贵的中医经验拿过来,为现代医学所用。

        第三个问题是理论屏障。这也是现在中医没法融入到现代化的大数据系统里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完全是两套理论体系。在这两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里,大数据很多是基于现代化的新系统建立起来的,中医一些东西它可能不兼容。甚至是中医本身,还有一些数据也很难兼容。

        我们如何应用中医大数据呢?

        首先,要解决理论的问题,打通平台之间的障碍,制定相应的标准。

        第二,中医的指导思想可以为现代医学或大数据提供一些思想理论上的支持。

        中医自古以来就有系统思维。这个系统思维就是把某种疾病放在整个社会自然中,或者是把一个局部放到整体里去完成。

        同样在一个环境里、同样感染病毒,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发病的症状,有的人病重甚至去世了呢?这牵涉到个体差异问题。这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医著作里就阐述得很清楚。在《黄帝内经》里面有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个人正气旺盛的时候,他的免疫力就会强,感染病毒后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病毒的能力也会很高。所以,我们除了关注病毒本身,还应该关注每个人的生存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免疫力提高了以后,应对病毒的能力就会增强。当前,我们仍要借鉴和运用这样的系统思维。

        如果把系统思维融入到大数据管理里,我相信它会对社会化的疾病、甚至全世界传播的疾病都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二个是因果思维,就是疾病的因果关系。现在很多慢性疾病没有单一的因果关系对应,基本上都是多因对多果。一旦建立起因果关系,可能对临床会起到很重要的指导和提升作用。

        另外是预防思维。首先是扶正祛邪的思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有疾病的传变问题。很多疾病都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很多是通过人体空间层面逐渐积累或传变的。如果认识不到这种空间,我们对疾病就很难有一个根本性的正确认识,就没法在疾病初期就对它进行预防。

        一旦中医的数据被纳入到现代大数据的平台,那么它将是非常海量的。我相信它会对人类的大健康真正起到质的提升。

        (原题:《中医发展到今天,从没有离开过数据》)

        (新华网 张克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