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八十年代出门旅游

    《 文摘报 》( 2020年10月31日   02 版)

        我不能说在中国“旅游”一说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的,但我那辈人小时的确不知旅游为何物,我们大都只有“出远门”的概念。从南京回老家苏北,或是去上海,就已经属于“出远门”的范畴。“出远门”十有八九是为探亲访友,决非冲着山水名胜而去,成年人则多半是出差,游山逛水属附加性质。就是说,“出远门”怎么着也不是打的旅游的旗号。

        高考恢复后,许多年轻人跨州越府异地读书。这与旅游之风的渐起也许并无必然联系,但我相信大学生一定是那时旅游的主力。别的人群也许并不缺少旅游的兴致,但却缺少一些重要条件。

        第一是时间。大多数人除了国庆、春节,只有每周的星期天,即使动用国庆、春节各三天的假期,以当时的交通状况(乘火车从南京到上海就要六个小时),也跑不了多远,学生有寒暑假,出远门可以有恃无恐。

        第二是得经得起折腾。彼时根本没有旅行社一说,食宿行三项都得自己去忙乎,吃还好说,住宿、乘车,其难无比,尤其是行,以今天的标准,慨叹那时行路难,难于上青天,一点儿不算夸张。单是坐火车就够受的,这还没算上买票的艰难。

        我们不怕,年轻,有更禁打禁摔的身体,更旺盛的好奇心。以我为例,可以乘从北京往南京的火车半道上在泰安下车,凌晨两三点登泰山,又因山上旅社住满,当天就下山赶火车,坐上十多个小时到南京。签了票再上车,已然失去座位,我所谓“坐”火车是站得实在吃不消了,在车厢之间的连接处找地方席地而坐而已。有我这样经历的人太多了,所以那时的风景名胜,总能见到很多大学生模样的人。

        我上大学时,还刮过一阵骑自行车旅游的风。我不知道这股风是不是从大学里刮起,大学生被卷进去的不在少数是肯定的。有个暑假,我们班上骑车出游的就有三拨,有独行的,也有结伙的。路线当然得上点档次,像从南京骑车到黄山之类,就太寻常,总要有点“壮举”的意思。比如驱车万里,独闯新疆、西藏;又或团队出行,大张旗鼓。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一队人马,好像就是大学生,每辆车上都插小旗,还有一面大旗,上书“壮游大好河山——某某某自行车旅行团”的字样。倘身份特殊,还会得到记者的青睐,因《在同一地平线上》声名鹊起的女作家张辛欣即有骑车横跨中国之行,边旅行边采访,行程时见于报端。

        印象更深的是有位叫王大康的农民,发愿要骑自行车游遍全中国。农民自费骑车旅游,这是不折不扣的“新生事物”,记者自不难从中发掘出改革开放的农村新气象等诸多信息。王大康所到之处,常有领导接见,甚至还有组织欢迎队伍的,媒体上不断在说,王大康到了哪儿哪儿了,王大康入藏了,口气像在跟踪一支远征军。

        (《去今未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出版 余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