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澳门老米铺

    《 文摘报 》( 2020年10月31日   02 版)

        追溯到被老澳门人称为“风潮时期”的抗战时期,大量难民的涌入带来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物价飞涨,一日三变。其中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毫无疑问就是米价。从那时起,澳门开始出现饿死人的情况。1945年之后,风潮终于过去,人最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所以那个时代最早兴起的就是粮油店铺。本文的主角“兴盛米铺”,正是趁着这个机会于1947年在新桥区开业。

        当时的澳门新桥区大多还是木板房,甚至是棚户区,居民生活水平还很低,生活较为艰难。但也正是在这段困难的时期,新桥区的街坊们把相互帮助、共渡难关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兴盛最初的老板“柴佬”也不例外。早在抗战时期,柴佬就参加过四界救灾会等活动,在当时的新桥区名声颇好。所以兴盛一开业,很多街坊四邻就都前来帮衬,兴盛这块招牌也就由此在新桥区扎下了根。1957年,柴佬举家移民,兴盛的招牌留给了当时在新桥区的街坊。

        “兴盛”的新老板林昆,并没有把店铺迁往当时最火热的新马路一带,而是继续留在原址经营。之后,他又不惜血本将兴盛米铺内漏雨漏风的木板房改成了用砖瓦搭建的骑楼,并购入了当时较先进的橡木桶用来装米,一改以前用麻袋装米的传统。兴盛还扩大了经营范围,从单一的卖米的传统,改成兼卖油盐酱醋等副食品。这在当时的华人小区并不多见,也算得上是一项创举。故此“兴盛米铺”也改名为“兴盛粮杂”,并沿用至今。到1957年,社会环境逐渐趋于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好转。随着当时政府一系列扶持创业的政策出台,许多米铺、杂货铺在新桥区纷纷开张,兴盛粮杂一下子增加了很多竞争对手,但它的生意始终是最好的。兴盛的生意好,只因为它有一个会做生意的老板——林昆。

        林昆是在“风潮时期”从广东逃难到澳门的。他在澳门摸爬滚打几十年,从事过许多行业的工作。因为个人勤俭节约,他逐渐存下了一笔积蓄,于是盘下了兴盛。他胖墩墩的,笑容可掬,颇有弥勒和尚的味道,被当时的街坊四邻亲切地称作“肥佬”。他为人厚道本分,做生意童叟无欺,服务热情友善。别人一提到“兴盛肥佬”,无一不竖起大拇指。他的儿子,也是现在兴盛的老板林先生回忆,父亲做了一辈子粮油生意,却从来没有教过他如何精打细算,只告诉他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要厚道,要实实在在;做生意不是做生意,而是做口碑。这样的店家,自然受到街坊的信任,同行的羡慕,米行的青睐。

        所谓米行,就是批货给各家铺的米业“代理商”。兴盛的米面,自然也要从米行批发入货。见到兴盛粮杂的招牌亮,口碑佳,生意好,各家米行都争相邀请兴盛从自己那里入货,并提供最好的货源给兴盛,从来不敢“货不对板”。新桥区的其他米铺都会私下向兴盛粮杂取经,林氏父子有问必答,这使得无论是当年还是如今的新桥区的各家米铺经营管理都井然有序,从来没有出现过恶性竞争。

        (《小店忆旧:澳门老店号口述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林发软)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