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少、工作多;待遇低、任务重;人才少、产业弱……一些村干部的苦水似乎总也倒不完,点滴直指基层治理矛盾所在。所谓行行出状元,城市里的一些高学历人才虽熟知规章制度,却未必了解基层脉络;村干部文化水平虽不高,但熟知基层民情,有坚固的群众基础。而现实中,村干部往往不在人才培育的“篮子”中,一些地方人少事多、奖惩失衡让村干部有苦难言,严重制约基层治理成效。
“人民调解委员会”“法治中心”“治安巡逻值班室”“扫黄打非联络点”“金融扶贫服务部”……在一些村庄,五花八门的牌子挂满村口,乡镇政府每个部门都恨不得来村里占一块“阵地”,却鲜有人到现场办公,工作最终落到村两委仅有的几个人身上。
每一块牌子、每一场会议、每一份责任书最终都转化为压在村干部肩头的任务。村两委干部多是兼职,实际上已成为“专职”工作人员。村干部感慨:不单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而且还是“上边千把锤,下边一根钉”,催着干、撵着干。失火失窃要追责,信访上访要追责,治污不力要追责……
而与众多追责事项相比,村干部的待遇保障、激励措施则相形见绌。不少村干部面临在任待遇低、干好晋升难、离职保障弱等境况,导致自家致富有心无力、干事创业分身乏术、培养新人困难重重。
(《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10期 韩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