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趣解汉字“国”

    《 文摘报 》( 2020年10月22日   06 版)

      人与国的关系,有族群或文化血脉意义的,也有地理意义的,也有法理或政治意义的。汉字的“国”是怎么演化过来的呢?

      先来看与“国”同音的“郭”,从字源上探究,原本就是指守卫城邑或城区的岗楼,后来借指城墙外围的那一片区域。毛主席诗词:“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其中的“城郭”大体上指的就是人口集聚的生活区域,也就是人们世代居住的家园。

      再来看“国”自身。最初的字形显示为“或”,即从戈从郭(省略为“囗加一”,表示有围墙的城邑。注意,囗读作“围”,并非口),会意为以戈(武器、武力)守卫城郭、城邑。“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可见,“或”就是“国”的本字。“国”的声符也正是因为“郭”的音义嵌入而产生的。“囗”的加入,强化了国境线的概念。

      随着城邦或诸侯地盘的扩大,逐步形成了更广阔的疆域概念,字形也相应地出现进一步演化。“郭”已不再是一片城邑,而可能是由多个城邑构成并有明确边界的区域,也就是封建时代的封地或领地。由此,“或”的区域内涵加上“土”字,构成了“域”;而作为邦国意义的“或”,另外加上“囗”,表示有边界疆域的“國”。秦以后,一个个小“国”被统一,从“或”走向了“國”,这个围字形的“囗”,无疑是大一统国家的象征。

      至于简化后的“国”,恰恰说明国家已经摆脱单一的武力统治,要实行“王道之治”。“王”加上“、”这个治理的指事符号,是不是表明了治理能力的与时俱进呢?

      “国”的字形演变,其实也反映了国家概念的多重内涵和不断完善。就中国而言,从远古的小国寡民到当今的泱泱大国,尤其是从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到建立新中国,其间经历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风云和艰辛奋斗!

      (《新民晚报》10.12 沙水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