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年度诺贝尔奖陆续揭晓,而诺贝尔本人或许是诺贝尔奖的传奇创作出来的最高杰作。孤独的科学怪人,为人类福祉无私奉献了一生,完全符合大众对科学英雄的想象。然而,这些只是真假参半的传奇。
即便以十九世纪的标准去衡量,诺贝尔的科学家身份也有点勉强。诺贝尔一生接受的正规教育仅限于小学,而且因为体弱多病,也多有缺席。1842年诺贝尔全家移居俄国,诺贝尔三兄弟在家接受了家庭教师的教育,这在那个时代也很常见。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以工程师的名义远赴美国,师从著名的工程师艾利逊。这就是诺贝尔全部的教育经历。
即便是在他专攻的化学和物理领域,他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诺贝尔的伟大发明,大都是其经验和优异直觉的成果,而不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应用。尤其是数学,终其一生也没有超过四则运算和比例法的水平。这才是诺贝尔在遗嘱中未设数学奖的真正原因——在他看来,数学太理论化了,不实用。这代表了十九世纪普遍的观点——数学很伟大,但是没有什么太大用处。与诺贝尔同时代的爱迪生,这位同样享有科学家头衔的大人物,数学水平也仅限于微积分的一般应用。
他生前身后真正闻名于世的是发明家和实业家,这方面没有任何争议。不过要说明的是,诺贝尔拥有的355个发明专利,并不都是他独自的创作。他的实验室不是遗世独立的修道院,而是拥有众多人才的研究机构,很多发明都是团队的成果。只不过当时通行的做法就是把专利权置于实验室主人、团队领导者的个人名下,同时代稍晚的爱迪生也是一样。
不过,诺贝尔特意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确实有一些微妙的心理因素。据说是他的弟弟、另一位诺贝尔去世时,法国报纸误以为是诺贝尔本人死了,发布了题为《“死亡商人”已死》的讣告,这确实刺激了诺贝尔,他认真地考虑了自己身后的名誉,遂有了和平奖的设立。
最后一个关于诺贝尔和诺贝尔奖的谣传是他把全部遗产都用来设立了奖项,实际上诺贝尔生前就多次把财产分给了家人,而且遗嘱中还留了一部分作为遗赠分给亲友。诺贝尔虽然没有家庭和子女,对家人还是关照有加的,并非“一心只有科学”的冷血怪物。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已经和“出厂设置”大不一样。比如经济学成为奖项,诺贝尔从来没有对这一领域有过兴趣。数学家成了物理学奖的常客,对此诺贝尔或许不会有什么意见。但物理学奖通常都是“五百年内都没有应用可能”的理论发明者在领取,显然和诺贝尔对科学的理解大相径庭。斗转星移的变化,生者都不能掌控,何况百年前作古之人?甚至诺贝尔本人的形象也被大众涂涂改改,变得更高尚、更伟大。
(《南方周末》10.8 关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