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未来十五年乡村建设重点

    《 文摘报 》( 2020年10月13日   06 版)

        乡村振兴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展开的。当前和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将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主要表现就是农民持续进城,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进城农民越来越不再依靠农村而可以在城市获得体面生活条件。

        中国只有当绝大多数农民进城了,农村只剩下很有限的农民,才能改变当前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格局,农户才会有相对较多的农村获利机会,农户也才可能凭借农业致富,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也才具备可能性。换句话说,只有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不过,在当前阶段,虽然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0%,户籍城市化率却只有45%,几乎所有进城农民都刻意保留了农村的退路。当前中国农村70%以上农户家庭也因此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在全国一半以上人口都还要依托土地、70%以上农户仍然耕种土地的情况下,农业致富就不可能,“强富美”的乡村振兴就不可能。

        当然,当前农村虽然很难让农民致富,却对农民十分重要。这个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为数量庞大的相对弱势的农村人口提供保底。

        农村这个保底的退路,不仅对农民很重要,而且对国家来说也很重要。2001年笔者就提出“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的观点。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农村能否充当劳动力的蓄水池和社会的稳定器,对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正是凭借农村这个稳定器,中国才能从容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也才能平稳有效应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2020年2月中下旬,笔者及其团队分别在湖北以外的14个省,共计104个无疫村,两次进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调研。结果显示,外出务工者人数不到往年的30%。农民工虽停工停收,却享受疫情期间乡村生活,并仍具有短至数月、长至两三年维持生计的能力。在就业与社会稳定之间,乡村发挥了重要的缓冲作用,使得亿万农民工失业“不过是饭桌上多添一副筷子”,这种豁达与豪爽为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作了新的注脚。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正是有了农村这个退路和保底,中国才能从容应对中华民族崛起道路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风浪。

        总之,在未来十五年,中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保底式的、基础的。一是要保农民物质生活底,维持生产生活需要。二是保农民精神生活底,维系村庄共同体的精神价值。三是保乡村社会公共服务底,完善农村基本公共设施,等等。

        乡村振兴不能太着急。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乡村消失是农民自然选择的结果。全国各级地方政府不宜揠苗助长,在城乡关系迭变之际,不应强行合村并居,仅为实现宅基地的低效再利用。我们应遵循农民由理性支配的进城节奏。

        (《党政研究》2020年第5期 贺雪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