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北京人的“厕所革命”

    《 文摘报 》( 2020年10月10日   02 版)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这个供人们“方便”的小小处所,不仅代表着城市的文明和形象,更是保障人民卫生健康的重要一环。在奔小康的路上,北京为这桩民生实事曾掀起几次改造厕所的热潮,每一次都实实在在地拉高了北京城乡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新中国成立前,分布在北京城区街道上的公厕有516座,大多由草席围成,非常简陋。其中,砖砌较正规的公厕仅有83座,还全部是死粪坑。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在大街小巷修建了上千座公厕,受到市民的赞扬,被誉为人民政府的德政。

      1965年,北京开始大规模改造公厕,推广使用真空吸粪车清运粪便,将旱式公厕改造为水冲式公厕,掀起了一个放下粪桶、改造公厕和户厕的高潮。经过10年的努力,至1975年,全市城区公厕大多已改成水冲式厕所,并且汽车抽粪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方式,北京几百年来人工背粪的历史也因此宣告了基本结束。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旅游事业大发展,来自国外的游客成倍增长。但是厕所的软硬件升级却远远不能与国际接轨。当时外宾形容夏天如厕有四步曲:“哭、跳、笑、叫”。一进公厕,臭味扑鼻刺眼,不禁泪涌,曰哭;入得厕所,地面不平,积水并有污物,只能跳到坑位,曰跳;入位方便,坑位间无挡板,如厕人彼此面面相觑,不禁苦笑,曰笑;突见地上有蛆虫蠕动,欲爬上裤脚,不禁惊叫,曰叫。当时公厕成了旅游的一大障碍,外宾对公厕的投诉很多,意见很大。对此,市委、市政府及旅游部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办法。从1980年开始,此后的三年里,本市各大公园共计新建和改造公共厕所120多座,初步改善了公园厕所的卫生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北京市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可公厕问题却拖了人们大步奔小康的后腿。北京市由环卫部门管理的公厕共有6800多座,从数量上讲,北京的公厕已堪称世界之最。但是,这6800多座公厕的设施标准低,分布也不合理。国家建设部关于公厕的四类标准是:一类、二类要做到有独立便器、洗手池、整容镜、全天保洁、专人管理。三类、四类是沟槽式,有隔挡设施的为三类,无隔挡的为四类。1993年,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达到三类以上标准的公厕只占总数的10%,其余都是极为简陋的四类甚至不上类的公厕。而且,只有不足30%的公厕位于街道和公共场所,其余70%以上分布在胡同和街巷内。如著名商业街西单北大街,平均每天购物人流10万人左右,街面上却只有一处公厕,每到购物高峰时间,候厕人流拥挤不堪。居民区公厕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胡同里的居民早晨上厕所排队是常有的事。

      为集中社会智慧使北京公厕有较大改观,1994年8月,北京首开先河,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公厕设计大赛,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参赛作品,掀起了北京“公厕革命”的热潮。大赛结束后,获奖的设计方案迅速落地,从图纸变成了京城大街小巷和公园绿地的一批现代化新型公厕。

      (《北京日报》9.24 黄玉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