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夜的施工,9月23日清晨,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和长安街沿线花坛,如变魔术般在人们面前初绽芳颜。在参与当晚花坛摆放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他叫蓝海浪,是天安门花坛总设计师。从建国门到复兴门的10个长安街沿线花坛和广场巨型花篮,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绣花少女的角度再稍微往外转一下,小狗再往外挪挪,得给游客留出入画的空间。”在东单东北角的“中华美德”花坛前,蓝海浪提醒着施工人员,既要把花坛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又要从游客的角度考虑拍照效果。一个晚上,他辗转建国门、东单、西单、复兴门,不放过花坛每一个角度和细节。
“这是我每年的‘高考’,国庆就是发榜的日子了,人们愿意跟花坛合照,就是最大的成功。”看着一个个花坛渐露芳容,蓝海浪感慨地说。从1997年开始,蓝海浪一直从事国庆天安门广场花坛设计工作。每年花坛亮相,他和同事的作品都要接受首都乃至全国人民的“检阅”。
“干了23年,到现在依然还会紧张。”他说。1997年,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蓝海浪进入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刚组建的设计所工作。
天安门广场地区的国庆花坛布置始自1986年国庆节。最初的天安门花坛被称为“五饼式”,即广场中心布置喷泉花坛,广场四角布置四组立体花坛。受当时条件所限,大多由观叶植物组成,花卉较少。直到1999年,蓝海浪和同事去云南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取经”,学习到了立体喷灌和穴盆技术,同时引进新优花卉,天安门广场花坛才开始从绿色雕塑喷泉向立体花坛转变。从那以后,设计团队像变魔术一样,年年“变”出新花样:2004年“变”出神舟五号、2008年“变”出巨型宫灯、2011年又“变”为一只大红灯笼……
这些“魔术”背后,是蓝海浪和同事长年累月的积累。“往往头一年的花坛刚做好,就要开始着手思考第二年的主题了。”紧盯时事政治、了解花坛技术前沿动态……蓝海浪不断把这些都“装”进了脑子里,在设计的过程中随时取用。一个花坛主题立意至少要用一个月时间,经过与专家几轮讨论才能基本确定。每年,他和团队要至少拿出七八十份方案,经过无数次修改、取舍、推翻、重做,才能最终确定。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我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天安门广场的巨型花篮和长安街沿线的花坛都体现了“硕果累累”“百花齐放”的主题。蓝海浪和同事从全国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各挑了一种花,做成125枝仿真花,插进巨型花篮。西单路口西南角的花坛以医护工作者、军人、科研人员、社区工作者为主景,表现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疫的场景。
(北京日报客户端9.27 叶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