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拟针对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立法,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行按面积处罚——造成生态破坏且不及时修复的,处每平方米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这则消息,引发社会关注。
与常见行政处罚标准的设计不同,按面积计罚更直接更客观。违法行为是什么性质、什么程度以及处罚多少,现实可操作性强,也使得违法成本与违法行为的“手脚”大小成正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按面积计罚,则相当于给每一寸山水、每一草一木都标示了“底价”,让最严的生态保护看得见、摸得着。这对于生态保护区内的任何开发与建设活动来说,都是显性的生态保护约束尺度,可以倒逼某些人谨守边界。
而且,按面积计罚还不是一锤子买卖,一旦破坏生态环境,构成侵权损害,还得担负起赔偿责任。其综合成本,足以让违法者感到肉痛。
值得一说的是,按面积罚款,让最严的生态保护看得见,也要避免流于纸面。真正将此纳入监管日程的同时,也还要敢用、真用。
(《新京报》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