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0月01日 星期四

    “科研孤儿”如何突破困境

    《 文摘报 》( 2020年10月01日   06 版)

        因为人脉不足,拿不到科研资源,有人将这些无人脉、在学术圈被边缘化的人称为“科研孤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原院长陈勉曾经见过不少所谓的“科研孤儿”,特别是归国的留学生,他们在回国初期会经历一段低迷的时期,“有人认为‘科研孤儿’是由社交能力不足引起的,实际上‘社交’因素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从根本上看,原因有两个。

        其一,除简历介绍的学术能力,国内高校对海归人才难以全面了解。相较而言,国内毕业直接留校的研究生则因为导师和学校对其学术与非学术能力皆有了解,更容易被推荐。

        其二是国内外的体制不同,培养人才的方向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如果在国外做石油相关研究,研究人员只需要把理论和模型讲清即可,科技转化等其他环节由其他人负责。“而在国内,往往是先有企业需求,然后项目组获得企业资金支持,继而研究人员除了要进行理论研究,还要完成理论到技术转化的每个环节,才能达到企业应用的需求。”

        曾有过国外留学与工作经历的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认为,“科研孤儿”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有很多青年学者在被引进之前,认为自己能够独当一面,可以单打独斗。“其中一部分人成功了,建立了优秀团队且发展很快。但也有一部分人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科研环境,无法组建足够大的团队,又没有在一开始加入其他团队,便成了‘科研孤儿’。”

        还有一些人可能最初加入了其他团队,但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便成了被孤立的人员。“综合能力不足应该是最大的问题。有能力才能形成好的合作关系,谁都愿意和能力强的人合作。”

        “避免成为‘科研孤儿’,就必须努力做出好的科研成绩。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团队协作精神。除了数学专业,其他绝大部分专业都需要团队合作。没有合作精神的人,容易被孤立。”喻海良说。

        陈勉认为,除了个人要适应环境,学术环境也应该跟上国家需求的变化。“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宽容的学术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学术队伍”。

        (《中国科学报》9.15 袁一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