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9月12日 星期六

    开学漫谈古代学校

    《 文摘报 》( 2020年09月12日   05 版)

        国子监辟雍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学校。传说夏朝就出现了称为“序”的学校,主要教授射箭。商代又设立了“瞽宗”,用于贵族子弟学习礼乐。西周时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校系统,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设立于首都,包括大学和小学两级,其中天子设立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设立的称为泮宫。    

        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官学体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而随着百家学说的兴起,民间的私学逐渐繁荣发展起来。这些私学的产生,给了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创办的儒学。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半公半私”性质的学校——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本来是齐国以“招致贤人”为目的创建的,希望吸引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各派学者为齐国建设出谋划策,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集讲学、著述、教育、咨询为一体的高等学府。在汉代,被破坏的官学体系得以重新建立,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导下,这些官办学校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创立于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被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教师由博士官担任,学生从最初的只招收博士弟子五十人,至东汉质帝时,发展到三万人。地方兴办官学始于蜀郡守文翁,之后在汉武帝的倡导下,各地也逐渐设立了官办的学校。此外,由于东汉灵帝的个人喜好,东汉末年还一度兴办了以教授文学艺术为主的专科学校——鸿都门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战乱的影响,官学系统又陷入低谷。但很多统治者都注重对官学的建设和恢复,还出现了一些创新性的举措。如西晋设立了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晋书·职官志》),与太学并立,主要培训贵族子弟。南朝宋设立“四馆”,分别讲授玄学、史学、文学和儒学,北周在麟趾殿设立麟趾学,讲授文史、艺术,这些都扩大了官学教学内容的范围。    

        隋朝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对于教育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例如,设立了国子寺(后改称国子监),作为首个专门管理学校教育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    

        唐代国子监在隋代的基础上,增加了广文学和律学。为了满足科举考试的需要,龙朔三年(663年)以后,国子监以开展经学教育为主,书学、算学、律学分属兰台、秘阁和刑寺管理。此外秘书省设有小学,负责贵族子弟的初级教育。    

        唐宋时期,民间教育以书院为代表。唐末五代时期,受战乱影响,官学衰落,原本主要是供人读书的书院,开始有了聚徒讲学的作用。到了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出现,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明代朝廷对学校教育非常重视,中央官学以国子监为主,其教育主要为科举考试服务,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经过官学的学习。国子监的学生称为监生,监生除了日常的学业外,还要分批到政府部门进行实习,称为监生历事,以积累从政经验。

        清代学校制度基本沿袭明代旧制。到了清末,内外交困下的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取士,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在全国建立初、中、高三等学堂,实行新的教育制度。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原有学堂均改称“学校”,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明清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备,民间各种教育机构也逐渐兴盛,除了书院以外,义学和家塾都有较大发展。义学也称义塾,是指私人或地方集资兴建、带有公益性质的启蒙学校,主要为了教育家族或同乡子弟,一般免收或减收学费。清末,外国传教士大举进入中国,一些教会学校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兴建,并逐渐向内地辐射,最终形成涵盖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并包括各种专门教育的庞大教育系统,最多时达学校15000所,学生约80万名。

        (《北京晚报》9.3 刘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