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黄浦江上下,大桥如长虹卧波,隧道、地铁似潜龙在渊,往返浦东浦西之间,畅行无阻。然而,把历史的时钟回拨到那个没有大桥、隧道、地铁的岁月,人们只能依靠摆渡跨越浦江。彼时的渡船,尚有人力和机械动力之分,而机械动力渡船,即常说的“轮渡”,伴随这座城市走过了一个多世纪。
在诸多浦江轮渡航线中,要属沪淞线最受市民青睐。究其缘由,一是因为当年申城最豪华的渡轮就服役于沪淞线。这艘编号为6号的渡轮船客舱分成数等,特等舱的配备最为高档,皮质沙发、玻璃茶几及小型酒吧一应俱全。坐在松软的沙发上,品茗饮酒,观赏江景,好不惬意。更有时尚男女将结婚仪式搬到船上举行,以甲板为台,水天一色为幕,在众亲友的见证下步入婚姻殿堂。
不过,每逢盛夏季节沪淞线推出的乘凉夜班才是人们钟情于它的主因。乘凉夜班通常于傍晚五点多钟从北京路外滩码头启航,径直朝高桥驶去。泛舟江上,清风习习。在夕照的掩映下,沿途风物似披上金灿灿的外衣,移步换景,美不胜收,尚有音乐广播、电影放映助兴,着实令人陶醉。这大概算得上是“浦江夜游”的滥觞。
船抵高桥之后,早已等候在码头的公共汽车会将游客们送往海滨浴场尽情嬉戏。还记得张扬的小说《第二次握手》里描写主人公苏冠兰在高桥海滨浴场勇救丁洁琼的惊险一幕吗?当然,英雄救美纯属杜撰,浴场亦非书中所称是法国人开办的,其东家乃是兴业信托社,与市轮渡“同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与苏冠兰一样,上海人十分钟爱这座天然游泳场。或置身那细碎绵软的白沙滩上沐浴日光,或奔跑着拥入大海的怀抱劈波斩浪,都是让人身心愉悦的事了。尽管乘凉夜班的游客到此之时恰好夜幕方张,可暮色苍茫下的高桥海滨浴场却别有一番韵味。除去风声、浪涛拍岸之声和间歇传来的阵阵欢歌笑语,一切都是那么恬淡闲适,都会的喧嚣被抛于九霄云外。
待众人畅玩尽兴,约莫在晚上九点三刻离开海滨浴场,踏上归途。等渡轮靠泊北京路码头已临近子夜时分。此刻,皓月当空,繁星点点,喧闹了一整天的都市已渐入梦乡,而登岸的游客仍意犹未尽,彼此分享着此行所感,更不乏相约再游者,大有“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的意境。
只可惜,浦江轮渡的这段美好时光被侵略者的枪弹彻底终结。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浦江渡轮悉数被征为军用,轮渡码头也大多遭战火损毁。待到抗战胜利,黄浦江上只有数艘渡轮勉强可用,码头及其他附属设施均损坏严重。经过一年多的修缮,原有航线大部分得以重新辟通。但在内战阴云的笼罩下,物价飞涨,民生艰难,命运多舛的浦江轮渡举步维艰,苦苦支撑。
(《解放日报》9.3 张姚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