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9月01日 星期二

    上海“土著”獐返乡13年

    《 文摘报 》( 2020年09月01日   08 版)

        上海华夏公园的獐

        一连30多天阴雨连绵,上海华夏公园的草长势有点儿慢。5—7月正是母獐产崽的时节。“今年又添了25头幼獐,如今园子里共有80头獐,因为疫情,还没安排野放。”64岁的奚德良弯下腰,拔了一把麦冬,喂给靠近栏杆的一只獐。这些年来,奚德良一直守护着这些精灵,他的监护室就处于獐园一角。

        2007年3月,上海从浙江舟山引进21头种獐。这些年来,21头獐在上海开枝散叶,先后被“野放”到滨江森林公园、南汇东滩、松江浦南林地、崇明明珠湖等处。目前上海范围内活跃着300多头獐。

        重新引入

        初次进华夏公园是在6月中旬,记者随几位市人大代表走入公园东北角的“獐园”,这个圆耳、山羊大小的动物瞬间吸引了所有人。只见7000多平方米的草地上活跃着大大小小80头獐,或立、或卧,有的小獐正仰着头吃奶,有的正悠闲地踱步。见有人凑近拍照,几头靠近围栏的獐,飞奔起来。    

        有代表头一回见到这个动物,误以为是狍子。“这是獐!没有角的最原始的鹿科动物。”工作人员纠正道。    

        这是远古以来上海就有的精灵。獐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辽东半岛、华北平原及长江两岸和朝鲜半岛。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陈珉在参观崧泽遗址时,发现化石中就有獐牙,“这段历史距今6000年,獐无疑是上海的原住民。”

        但自上海开埠以来,獐的数量越来越少。19世纪80年代,上海市郊青浦、奉贤还有不少獐,农民一度把獐和野鸡送进城卖。不过到了上个世纪初,上海已找不到獐。    

        百年之后,这个绝迹的动物为何能有机会重返故乡?“最早提议把獐引回上海的,是我的导师张恩迪。”陈珉说,张恩迪主要研究东北虎和鹿科动物,华东师大老生物馆后面的一片林子里,一度养过几头獐。早年,张恩迪在英国留学,发现最初从中国引入的獐在英国生活得很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种群。于是,他有了把獐重引入上海的想法。    

        2007年3月6日,华夏公园从浙江舟山引入21头种獐。其中,8头公獐,13头母獐,都是1~3岁大小。这些獐花了两个月时间适应了浦东的气候和环境。当年,一半多母獐成功受孕,顺利生下小獐。

        回归自然

        经过两年繁殖,华夏公园的獐群数量达52头,上海成功建立起了首个獐重引入圈养种群。    

        从2009年起,华夏公园向滨江森林公园、松江浦南林地、松江新浜林地、南汇东滩、崇明明珠湖公园等地区输送獐,进行野化和野放。但有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兴趣。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华夏公园先后有14头獐被野放到滨江森林公园。随后几年里,种群维持在30头左右,不过,近两年出现下降,现存种群数量约10头。2015年12月,崇明明珠湖公园从华夏公园引入25头獐。不过,现存种群数量约3头。    

        野放出去的獐,为何有的地方不增反减?这与獐的个性有关,工作人员笑它有点“怂”。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是獐的交配发情期,獐园里杀气腾腾,雄獐们角逐激烈。但拥有獠牙的獐只强于内斗、不善御敌。除了捍卫爱情,它们一般不会用獠牙。“见了陌生人,獐只会逃跑,实在躲不了,就弓着背蹦跳着跑。”陈珉说。

        獐的“怂”,在圈养地尚无大碍,但到了野放环节,就成了致命弱点。    

        滨江森林公园基本上是完全野放的环境,獐群不能像在华夏公园那样得到细心的照顾,全靠自己。这些獐倒也适应得不错,第二年就生出了两头小獐。但是它们时不时会遇到天敌。有一次,一头成年獐翻越围栏来到公园外,遇到一条狗,慌不择路撞上了公园电动门,幸亏工作人员及时打开大门,让獐回家。    

        但不是所有的獐都那么幸运。“我们看到不少獐的尸体,有狗咬的,也被老鼠、黄鼠狼吃过内脏。”陈珉说,因为獐天生胆小,很多动物甚至比它个头小的动物都能把它干掉。遇到天敌时,獐会乱跑,撞墙撞树,撞得头破血流,甚至撞死。

        第二个敌人是捕猎者。獐野放出去之后,曾发现三次偷猎,有两次在南汇东滩。

        为了保障这些獐的安全,不少野放地也动足脑筋。华夏公园曾向松江新浜林地野放十多头獐。新浜林地挖出一个三四亩的水塘,供獐饮水。不但周边围有铁皮护栏,中间还有双排竹林相隔,并装了监控探头,以防獐走失。

        不期而遇

        前不久,松江区一小区的业主反映,成群的“野兽”貉出没在小区步道上、花园里。那么有朝一日,上海市民走在小区或是大街上,是否也能与獐不期而遇?

        事实上,不少市民已经在近郊与獐邂逅了。去年7月,一只雄獐从华夏公园獐园的大门一侧溜出去了。整整大半年,它都在外面逍遥。附近不少居民撞见过这只离家出走的獐,有人欣喜地在朋友圈发布:“回家路上,一只小鹿模样的动物在我面前一闪而过。”    

        不过,这只獐并没有跑远,基本就在公园周边活动,时不时它还跑回獐园附近嚼几口草,和小伙伴隔栏相望。今年4月,这只雄獐被引回园子,结束了闯荡生涯。南汇东滩,也就是靠近滴水湖的地方,獐也常常与人在路上相遇。    

        “獐如果能生存得好,反映上海的生态环境恢复得相对好,市民的素质也相对好。”陈珉说,“我们希望它的香火不要断掉,我们把它找回来了,接下来就是留住它,在上海繁衍生息。”

        (《解放日报》8.22 王海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