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8月08日 星期六

    长棍

    《 文摘报 》( 2020年08月08日   03 版)

        ■西坡

        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面包,但是,世界上能毫无愧色地标榜“长棍”的只有一种。

        长棍,是中国人富有“印象派”色彩的叫法,比较完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法式长棍面包”。说是“长棍”,它的原文原意表达并非如此——baguette:长条形的宝石。从这个词中,我们找不到一点儿“棍子”的踪影。

        绝大部分人开始接触到长棍恐怕是在易买得、家乐福等洋超市。那时,长棍是超市里的抢手货,手慢无、人等货是常态。一哄而上、一抢而光之后,你会看到顾客兴高采烈推着的购物车里几根长棍高高耸起,至于小孩拿着它当棍棒耍弄或扛在肩上作兵器是大概率的事儿,说明长棍的模拟取向完全与人的想象力合拍。

        我原先对于装长棍的袋子总是敞开着很不满意,以为这样既吸潮又不可避免地蒙尘,太不卫生;其实那是不懂:刚出炉的长棍,需要经一定的冷却和风干过程,才能呈现硬扎和韧劲的效果。

        是啊,失去了硬扎和韧劲的“长棍”,还能叫长棍吗?

        有关长棍起源的传说众多,我知道的有三种:一是,由拿破仑时代的面包师发明,以便让士兵把面包装进军装裤筒里随身携带。二是,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览会,法国当局拟建地铁,从1898年起不同地区的工人聚集巴黎,难免常有斗殴现象出现。为了切割传统的圆形面包,他们习惯随身携带一把小刀,这样的话,发生冲突时动辄拔刀相向的概率就高了。面包师被要求发明一种不需要用刀切开的面包,于是长棍应运而生。三是,1920年10月法国颁布一项法令,禁止面包师在凌晨4点前开始工作,显而易见,传统的圆形面包发酵和烘焙非常耗时,已经不甚合规,长棍则充分显示出了优越性,逐渐取代了圆形面包的主流地位。

        比较下来,我以为第三种说法似乎更加合理一些,当然,它必须建立在当时确有这么一项法令被通过的基础上。

        我相信对于长棍,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吃法。我喜欢把长棍斜着切开,用多士炉烤一下,然后趁热抹上一层黄油,幽幽的麦香合并悠悠的奶香之后优优地散发开来,令人舒服。假如长棍切片能烤到微焦,再施以薄薄的一层花生酱,那是我熟悉的套路,就更妙不可言了。

        现在,人们对于长棍似乎已经不那么热衷了,从当初的2元涨到现在的8元,是个因素;对标低温熟成的切片面包,它的性价比并不显著;如今有些面包师把原本紧致均衡的结体弄得“千疮百孔”,到处“深挖大坑”,松散异常,尴尬如我,居然无法将一小块黄油完整地涂满一面!

        长棍,长棍,快点回归“长条形的宝石”的原始形态,可不要给“粉丝”们吃一记“闷棍”呀!

        (《新民晚报》 7.31)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