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8月08日 星期六

    抢救童谣

    《 文摘报 》( 2020年08月08日   01 版)

        2020年6月28日,梅雨季的上海天空堆积着乌云,仿佛下一秒暴雨将倾盆而至。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露台上,“寻谣计划”独立音乐人孙大肆弹着吉他,领着现场参与者唱起童谣《摇船》。“不要怕浪头高,用力啊用力,摇啊摇啊摇。”传唱近百年的《摇船》记录着二十世纪来上海谋生的江浙人的奋斗精神。这首童谣留在孙大肆外婆的记忆里,九十高龄的她因身体不便无法来到音乐现场,教唱的接力棒传递到孙女手中。

        小河是“寻谣计划”发起人。两年来,小河和团队成员们走过北京、杭州、长沙、上海,寻访了一百多位老人,采集到两百多首童谣。寻谣旅途尚未停止,他们的脚步还将迈向更多城市。

        寻谣过程中,小河发现,70%的童谣为大众熟悉,它们印刻着不同时代主流价值观的痕迹,带有强烈的功能性与目的性。但小河想寻找音乐性与艺术性更强的稀缺童谣,他说:“我们希望寻找到体现人类共性的童谣,呈现那些恰恰被忽略的童谣。它们应该拥有人性中共有的美——关于生命、童真、爱等等。”

        在音乐里,寻找人与人的连接

        小河常常这样介绍自己:“原名何国锋,1975年生于河北邯郸,是田巧云和何萍所的第三个儿子。”1999年之前,小河还是何国锋,他当过炊事兵、保安、琴行工作人员。1999年,他组建了“美好药店”乐队,成为主唱小河。

        2010年是小河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他的音乐创作走进了死胡同,开始寻找人与人的连接。

        寻找“美好”的过程并不容易。“寻谣计划”在北京起步时,小河和团队成员们走进清晨的公园,逢老人便打听他们记忆中现存的童谣。有些老人高度警觉,担心他们是搞传销的,连话都不搭。

        何大爷和《卢沟桥》的出现,为“寻谣计划”点亮了第一盏灯。横跨北京丰台区永定河的卢沟桥,曾是骆驼队进京的重要通道。人牵着骆驼,骆驼载着货物,踏过卢沟桥进入北京城,桥上回荡着清脆的驼铃声,就像童谣里唱的那般,“卢沟桥,卢沟河,卢沟桥上走骆驼,桥上驼铃叮咚响,桥下芦花一片白”。

        时年79岁的何洪瑞在卢沟桥边长大,1950年代,何大爷念小学时跟音乐老师学唱了这首童谣,记了一辈子。

        何大爷带小河重访卢沟桥时,坐在桥边用一口京腔唱起童年的记忆,小河弹着中阮为他伴奏。童谣唱完,小河的眼睛有些湿润,他拥抱着何大爷说“真好听”,他仿佛听见了当年的驼铃在耳边响起,看见了芦花在脚下摇曳。

        95后:童谣记忆为零

        小河发现,童谣在当下儿童的成长环境里日渐缺失,“没有人在意孩子在听什么歌,往往是大人听什么他们就跟着听什么。”一些带着应试教育思维的家长,甚至怀着功利目的,把音乐当成工具。小河对此感到悲哀,他说:“孩子的想象力、对音乐和世界的认知需要更好的熏陶,才会更宽、更广、更活跃。”

        1997年出生的罗宇威关于童谣的记忆为零。他曾问父母有没有给自己唱过类似摇篮曲的童谣,得到的回答是“没有”。直到在杭州寻谣时,罗宇威遇见了《秋柳》。

        2019年9月18日下午,罗宇威和其他团队成员来到良渚随园嘉树养老社区拜访老人。时年85岁的梁文海记起学生时代的一首《秋柳》,这首歌最早记载于丰子恺编的《中文名歌五十首》。经罗宇威查证,《秋柳》的旋律源自约瑟夫·韦伯斯特于1867年创作的赞美诗《甜蜜变奏曲》。

        《秋柳》是典型的“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多出现于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派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这批新型学校被称为“学堂”,学堂里开设的音乐课被称为“乐歌”科。“学堂乐歌”多选用美国、欧洲、日本歌曲的乐谱,用中文重新填词,李叔同的《送别》是其中的代表作。

        1945年,11岁的梁文海在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在音乐课上学会了包括《秋柳》在内的许多动听歌曲,还识得五线谱,能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罗宇威羡慕“那时的美育环境”。

        只留下文字,丢失了旋律

        1918年初,“歌谣运动”曾在北京大学如火如荼地进行。以周作人、刘复等为首的一批社会名流与知名学者向社会发出征集歌谣的号召,征集运动始于1918年2月,终于1936年6月。在十八年里,共征集到16000余首歌谣,同时也带动了歌谣收集研究热潮。

        如今近一百年过去,大多数歌谣只留下文字,丢失了旋律。在寻谣过程中,小河和团队会录制每一首童谣进行编号存档,期望能永久地保存。同时他们正在筹建网站,想通过网络将这份记忆分享给更多人。

        对小河而言,寻谣最难的是与时间赛跑。每到一座城市,朋友们给他分享童谣信息时,常常遗憾道:要是早两年来就好了,有个爷爷/奶奶记得的童谣很多,但他/她已经走了。小河为此感到难过,“歌词或许还有文字保留,但童谣的旋律只存在于老人的记忆当中,如果他走了,童谣就真的被带走了。”

        在寻谣过程中,小河遇见了许多与众不同但各自生动的老人。年老的模样不都是和蔼可亲的,那些个性十足的老人也留在了小河的记忆里——倔强的邰大爷坚持用麦克风和便携式扩音设备演唱,周奶奶有坚定的个人唱法,这些珍贵的相遇让小河重新理解衰老与生命。

        在上海站的第三回音乐现场,小河如往常一样穿一身黑,脖子上搭着一条鲜艳的黄色毛巾,怀抱中阮,收尾时他对现场二三十位参与者说:“我们一起开始吧!找到那些本来不应该消失的,不应该被忘掉的,那些可以通过我们留到未来的美好的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通道,把它们交接给未来。”

        (《南方周末》 8.3 曹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