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7月02日 星期四

    高考在2020

    《 文摘报 》( 2020年07月02日   08 版)

        6月20日,北京,普通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如期举行。

        毕业是突如其来的。6月11日,北京市报告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打破连续56天无新增病例纪录。6月16日晚,北京市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重新调至二级,当晚,陈俊菲和同学被通知“不准来学校”,她感觉自己突然就毕业了。

        因为疫情,这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在4月27日才回到学校备考。此前,陈俊菲已居家学习两个多月。错过了成人礼和百日誓师的她本以为能和同学开开心心拍一次毕业照,再各自奔赴考场。北京疫情反复让她的希望再次泡了汤。

        像陈俊菲一样的高三学生,只能在疫情的阴影下迎接2020年高考。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在最近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称,今年高考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的集体性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组织高考,对于考生和考务人员都有不小的困难和挑战。

        交流成了难题

        停课的通知来得突然。家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地区的吴浥瑄记得,6月16日晚上,结束晚自习的她回到家,先从微博上看到“北京市中小年级从明日起一律停止到校上课”的消息,朋友圈很快议论纷纷。次日深夜1点,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出消息,“明天回学校收拾东西。”

        “学业的影响倒还好。”吴浥瑄说,北京本就执行高考前14天居家学习的政策,这意味着这一轮停课带来的影响,远比今年年初的那次要小。

        网课效率低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问题。“老师不提问,大家都走神;提问,又经常很久都得不到回应。”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吴浥瑄说,年纪较大的老师不熟悉网络,只会把课件屏幕共享,然后照本宣科地讲解,“板书啥的都没了,很抽象,很难懂。”

        而陈俊菲觉得,以前在课堂上老师看她卷子写得差,会直接把她叫到办公室辅导。但线上交作业只能通过问卷星发送给课代表,很多同学不交作业,名单发到家长群,最终不了了之。体育锻炼也流于形式,学校安排每天录制5分钟锻炼视频,班里打卡的只有几个人。

        因为物理阻隔,交流成了难题,“就像电子跟电荷,电子离电荷越远,控制力越弱。”为了督促自己学习,陈俊菲报名了一对一学习课程,把晚上空余时间排满,强迫自己“把脑子动起来”。但她对在家两个多月的学习成果仍不满意,认为没有完成老师“最后几个月往死里学”的目标,许多学习漏洞也没有填补。

        每一个事关高考的消息都牵扯着大家的神经。学生们听到传言,今年高考题会比往年简单,心中暗喜。但老师随即打破了他们的幻想,说“不会因为疫情下调试卷难度,劝学生趁早打消念头”。这让陈俊菲觉得高考真实而残忍,疫情虽然改变了高考复习形式和时长,但残酷的竞争仍无法逃避。

        不舍与伤感

        疫情影响着备考的点点滴滴。回校的一个多月,陈俊菲每周六回家一次,不能乘坐公交和地铁,需要妈妈亲自接送。为了降低感染风险,8人的学生宿舍只睡了4个人。四十几人的班被分成了A、B两个班,学生们相隔1米而坐。口罩成了日常必需品,一旦有人想摘掉透气,会被老师及时提醒。老师上课也要戴口罩,有时候会喘不上气,要歇会儿再讲。

        随着北京市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逐渐调至三级,陈俊菲记得,学校的氛围慢慢轻松,5月中旬,原本拆分成的两个班又被合成一个班,口罩也不催着戴了。牛海昆以为女儿能这样顺利迎接高考,没想到再次因疫情提前回家。

        尽管停课只比原计划提前了几天,吴浥瑄还是有一股“戛然而止”的感觉。她一直在期待着学校组织拍毕业照、统筹签名册,可现在,这些都还杳无音信。

        学校安排他们于6月17日上午回校收拾物品。2小时内,在各科课代表忙着分发大堆试卷的间隙,班里的朋友们一边收拾着东西,一边匆忙着互相交换签名册,简单地写几句祝福语。离校前,所有任课老师站到讲台上,和他们说送别的话。30多岁的英语老师是班主任,说了没几句话就开始哭,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前排同学递上纸巾的间隙,班主任低声说,“昨晚布置的作业,还打算今早抽查你们呢。”班级里很快有了更多啜泣声。吴浥瑄觉得,那一刻,老师的语气里有着离别时的不舍与伤感,也有一丝对考试的担忧。

        即使是颇为年长的老师,上台时也带一丝哽咽。“孩子们,我想告诉你们,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成长后你们会发现,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步。”

        相较之下,陈霄自觉幸运。6月14日,北京的体考生们完成了专业统考。当天晚上,陈霄和其余20多位体考生和教练聚了餐,“该说的话都说了”。饭毕回家,教练在训练群里留下一句“解散”,然后默默退出了群聊。

        “我的高三,就这么结束了?”陈霄说,那一瞬间,自己还是“充满了遗憾”。毕竟,最后这半年,誓师大会、成人礼、毕业照……很多很多充满仪式感的东西都没了。

        平稳度过高考大关

        陈霄感慨,今年很多事情都很不完美。但令他意外的是,他的专业统考成绩比预想中好了很多。他原本担心年初那段不规范的训练会影响成绩,结果恰恰相反,“考试推迟了一些,训练时间充足,成绩变好了。”

        吴浥瑄在高三上学期结束时曾下定决心,“下学期要拼命地学,来一场彻底蜕变。”现在,她回顾过往几个月,感觉那份雄心壮志似乎被频繁的变动一点点切碎,然后消磨掉了。“有点沮丧。”她说,神奇的是,漫长网课之后的“一模”考试,她的排名上升了很多;而返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参加“二模”考试的成绩却又下滑了。

        吴浥瑄说,她觉得这是因为年初在家,复习效果难与在校时相比。但她自制力强,网课又给了她自由支配时间、查漏补缺的机会,反倒助推了名次的上升。

        回想高中最后一个学期,吴浥瑄会感慨,确实很“折腾”。但她也自觉收获了一些东西,比如专注和自制。她的家长在网课时不会强行收走她的手机,女孩会自行将它丢到床上,或者锁在屋外。即使在休闲时间,她也会提前给手机设置使用时长限制;晚自习时,几位好朋友会相约连麦,互相督促着完成作业。“要自觉去学习。大学生活可能就是这样?”

        陈霄则期待着高考赶紧来临,“祈祷疫情赶快平稳。”他说,“不想再被折磨。”

        2020年北京市高考时间确定为7月7日至10日,比往年高考时间延迟一个月。随着考试日期一天天临近,陈俊菲仍有些不自信。她觉得高考时间若再推迟一个月,自己的分数能进一步提高。牛海昆劝女儿,“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再给你一个月,你还是在这个档。”

        6月20日,北京举行第二次英语听力考试,陈俊菲感受到实地考试的紧张。所有人都戴着口罩,考试前要对电脑、鼠标消毒,每人中间隔着防偷窥的隔档板,现场雅雀无声。为了集中注意力,陈俊菲捏着鼻梁骨,生怕漏听。从上初中起,老师们就常对他们说,比别人考高一分,就能超过一操场的人,“一分1000多人。”陈俊菲感觉到妈妈也在为自己的考试紧张不已。

        为保证女儿隔离期间安全,牛海昆也开始自动居家隔离。女儿回家后,她几乎不出门,买日常用品常常网购,或者在小区超市买。学校无法安排校车接送学生考试,需要家长自己接送。距离女儿高考还有两周,牛海昆已开始考虑高考当天女儿出行的问题,是否限行,为女儿准备什么吃的,她不允许自己出现任何闪失,要陪同女儿平稳度过高考大关。

        (《中国青年报》6.24 尹海月 程盟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