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6月23日 星期二

    数字人文走进大众生活

    《 文摘报 》( 2020年06月23日   01 版)

        数字人文不仅是学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大众生活亦息息相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将越来越深远。

        “数字人文”最显著的功用之一体现为方法论革新。比如,说起古籍研究、诗歌鉴赏、文学批评等人文领域学科,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往往又有些望而生畏。但数字人文改变了一切,受益于数据库和计算机的图形化表达能力,大众也能以更直观的图形认知方式跳过大量原始素材阅读过程。

        数字人文也为学术研究开拓了全新的思路。比如明初重要诗人、“吴中四杰”之一的杨基出生年月一直有多种说法,学术界始终无法确定真伪。但杨基曾作《梁园饮酒歌》感叹自身星命,开篇云:“我生之辰木入斗,乌啼东井命壁守。壁为文府斗为岁,许我文章播人口。”根据这个线索,研究者将杨基出生地苏州天平山的GPS坐标、时区导入软件,加载黄道坐标后计算得出他的生日上下限是1331年的12月4日至1332年1月25日之间。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数字人文研究。仅以2018年清华大学获批的1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为例,名称中含有“大数据”三字的就有4项,不含有但实际上与大数据相关的7项,超过一半。

        除了专业学术领域,数字人文正全面介入大众生活。譬如,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成形的文学体裁,已绵延三千年。有没有可能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诗歌自动写作,穷尽古人“没来得及”写的佳作呢?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中国古典诗歌写作系统“九歌”,就可以根据网友输入的关键字或是照片来生成诗歌,迄今已为网友创作超过500万首诗歌。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对数字人文与大众生活结合的场景曾做出各种设想:今后当人们走进博物馆,看到的不仅仅是静态文物,依托于三维投影技术构建起的文物所处的年代、地质、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以及文物的应用场景将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呈现在游客眼前;自驾游途中,当地的方言、音乐、民俗等人文知识可以结合车载导航系统精准投送;当游客来到历史古城时,也可以通过三维投影看到那些已经消失的古建。今后人们将在“全数字化”环境中从事人文研究与传播,在“全人文化”环境中从事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文汇报》6.18 卫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