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6月20日 星期六

    方言与文化

    《 文摘报 》( 2020年06月20日   02 版)

        今天的中国,无论走到哪儿语言都畅通无阻。三十年前我去广东,字正腔圆地去问道儿:请问哪哪该怎么走?结果一个广东人跟我说了一句“炖母鸡啊!”我当时听成了“一直走”!然后就一直走。问谁都是“炖母鸡”,那肯定没错了,我就一直走,就这样从城里走到沙河去了。广东沙河,河粉就是那儿出的。

        后来去香港,问题就更大了。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去的时候,香港人是一丁点儿普通话都听不懂。当时香港的司机基本上都说英文,我那次住在港岛,打了个车说去希尔顿饭店,我问司机听懂了没有,他说听懂了,你不是去“喜来登”吗?他用广东话跟我说的,我听着跟希尔顿差不多,就说对,我就是去那儿。那天我是要赶去拍卖会的,结果眼瞅着车经过希尔顿直奔隧道去了。我赶紧跟司机说:“咱不是去希尔顿吗?我刚才都看见了,你这是往哪儿拉啊?”“喜来登在九龙。”他要往九龙拉我。我趁塞车的工夫,赶紧拉门下车逃了出来。

        三十年来,普通话的推广,好处极大,今天我们走到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交流都变得十分顺畅。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保护方言。

        中国有四大方言区,常出好作家。从民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是这个规律。

        第一个是北京方言区,最著名的作家是老舍。后来,北京方言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王朔,一口新京片子。北京方言代表了北京的一种皇家文化。过去北京四九城说话是不一样的,东城和西城的人说话都比较提着;南城的说话都呜哩呜哩,有些连我也听不太懂。我们小时候,某个同学一张嘴就知道他是东城的还是宣武的。南城人说话语速快,而且呜秃。所以,凡公共汽车上报站名你听不太懂的,那个售票员八成是南城人。

        第二个是四川方言区,像巴金、郭沫若都是。四川方言今天也可以读到,一些文艺作品喜欢用四川方言来表现。比如前些年姜文拍的《让子弹飞》就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普通话版,一个就是四川话版。你会觉得四川话一下子变得非常有魅力。

        第三个是湖南方言区。我们知道的大作家有沈从文、周立波。湖南方言极具魅力,尤其在写优美的景象时。我们读沈从文的《边城》就能感受到他语言的那种魅力。

        第四个是陕西方言区。出了许多作家,比如柳青、路遥、陈忠实、杨争光等。

        这四个方言区为什么会出那么多的好作家呢?因为他们的方言用文字表达的时候,既有特色又能看懂。有人会说,鲁迅不属于这四大方言区,但也是大作家啊。对,鲁迅是浙江人。我小时候读他的小说总觉得不是那么通顺,像翻译过来的。他说话为什么总爱用倒装呢,为什么老是别别扭扭的呢?可能就是因为江浙语的优势用文字很难表现出来。所以说其他方言区不是不出大作家,依然可以出,但是他会写得很辛苦,他必须抛弃从小熟知的方言,用另外一种语言,即普通话来写作。因此,其他方言区的作家写出名的相对少一些。今天的作家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从小都受普通话教育。今天四十岁以下的作家,基本都是用普通话写作,已经失去了方言的魅力。

        (《都嘟第一季》新星出版社2015年出版 马未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