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6月18日 星期四

    人们为何不喜欢吃“苦”

    《 文摘报 》( 2020年06月18日   07 版)

        有的人很能吃“苦”,而有的人则很敏感。人的舌头上有许多“苦味受体”。当一种分子与苦味受体结合,就会产生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解析出苦味。在自然界,许多苦味的物质往往是有毒有害的。人类演化出感知苦味的能力,也就具有了生存优势。

        有一个著名的检测:把一种叫做PROP(丙硫氧嘧啶)制出的试纸给人们品尝,有1/4的人觉得苦得无法接受,有1/4的人却完全感觉不到苦,另外的一半人能尝到苦但能承受。苦得受不了的那些人被称为“超级味觉者”,而尝不出苦味的那些人则堪称“苦盲”。

        这种差别,跟人体中感知PROP的基因有关——当PROP受体的等位基因是纯合的苦味受体,就会成为“超级味觉者”;是纯合的非苦味受体,就是“苦盲”;是杂合的,则具有普通的苦味感知能力。人类有25个不同的苦味受体基因,能识别多种苦味分子。感知PROP的,只是其中之一。

        很多健康的食物,比如西兰花、菜花等蔬菜,葡萄柚等水果,咖啡和茶等饮料,就含有不同的苦味物质。超级味觉者对其中的苦味太过敏感,就可能对这些食物更为排斥。有的孩子天生排斥这些蔬菜,很可能是超级味觉的基因在作怪。也就是说,具有超级味觉的人,更容易挑食。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可以精细判断哪些“苦味食物”对于健康是好还是坏。比如,咖啡因是苦的,但富含咖啡因的咖啡和茶,都是健康的饮料。基于迄今为止的科学数据,科学家们的共识是:每天不超过400毫克的咖啡因,对于整体健康是有利的。

        植物中有许多“次级代谢产物”,比如多酚、皂苷等,往往是苦或涩的。植物产生这些物质,是作为对抗病菌侵袭的防御。能够对付病菌,根本上说是“有害的”。但对于人类而言,也可以用它们来对付病菌、抵抗氧化损伤等。在合理的摄入量下,也就成了有利健康的“生物活性成分”。

        (《解放日报》5.1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