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6月13日 星期六

    “夫妻店”

    《 文摘报 》( 2020年06月13日   02 版)

        1956年6月,新帘子胡同西口赵记油盐店的赵大妈在给顾客秤菜。

        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夫妻店”。那会儿,人们习惯管它们叫“连家铺”。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夫妻店很多都是家和铺子连在一块儿,前面是做买卖的门脸儿房,后面就是住家儿了。多数连家铺经营的都是小饭铺、油盐店、猪肉铺、牛羊肉铺、糖果糕点铺和烧饼铺等。别看店不大,却是正儿八经的坐商,老百姓居家过日子都离不开它。

        拿小饭铺来说,在解放初,北京的餐饮“夫妻店”等个体饮食户有2000多个,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如年糕张、元宵王、锅饼王、豆腐脑白、豆汁张、馄饨侯等。常静夫妇和另外三对夫妻合股在东单开设了康乐餐馆,最负盛名的拿手菜是“过桥面”。女厨师常静用鸡蛋和面,不掺一滴水,擀出的面条黄澄澄的,又细又长,光滑而筋道。另用三鲜生片(鱼、虾、鸡)做菜码,调以佐料。经过一些特殊的炮制,这种面吃起来别有风味。郭沫若就曾到康乐餐馆吃过“过桥面”,大加赞赏道:“名不虚传,名不虚传。”

        再说“开门七件事”,那会儿北京人出门走不了多远就有小油盐店。1956年,不少小店都进行了公私合营。对公私合营食品店,国营商业公司是没有原料的供应原料,没有资金的给贷款,还尽量保持它们的经营特点。这下,油盐店里不仅有油盐酱醋、烟酒糖果这些“大路货”,青菜、粉丝、鸡蛋甚至葡萄酒也都有了,胡同里的居民不用上大街就能一站购置齐全。

        从1957年到1980年,全市人口增加了近一倍,而城近郊区的商业、服务业网点却减少了大约60%。改革开放后,北京商业、服务业网点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据1980年5月19日本报1版《尽快把首都建成生活方便的城市》报道,为了尽快解决人们吃饭难、做衣难、买东西难等问题,北京提出要有计划地办一些“夫妻店”,经营日用小商品、小食品和拆洗缝补等业务,方便群众生活。

        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结构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生了很大变化。京郊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也开始改变。1980年初,以产粮、肉、蛋著名的顺义,开始少量出现农村小饭店。等到了1981年8月底,农村小饭店已经兴办了上百个,其中80%都是社员自营的夫妻店。

        农村小饭店以经营早点小吃油条、烧饼、麻花等为主,也经营炒菜。它方便了农村各类人员的生活:一些在社队企业干活和从事其他生意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几乎天天到小饭店光顾;有的家长由于承包了生产任务,一大早就去忙活,给孩子一两毛钱,买个烧饼、油条,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吃;老乡最怕晌午前后来客人,“冷手抓热馒头”,不好办,现在来了客人,马上到小饭店叫几个菜,约上二斤大饼,就齐了……与此同时,小饭店需要的粮食、肉、蛋、菜等都是当地产的,这些农副产品通过再加工,也实现了增值增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民营”成为国企改革的一种新尝试,便民又经营灵活的夫妻店成了扭亏为盈的“利器”。

        1993年,海淀区在全市首创了“国有民营”改革试点,对微利亏损、每年须靠“皇粮”度日的200多家商业小门店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使全区33家菜店成为京城第一批“国有个体户”,区供销系统的55个基层分销店也正式领取了“个体照”,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遍布全区偏远之地的夫妻店等纷纷涌现。这些小店改革后,国家卸掉了“包袱”,门店扭亏为盈。

        进入21世纪后,在互联网大潮下,传统夫妻店也时髦地“触网”了。社区夫妻店进驻互联网平台,在平台上抢单送货成了小店增收的新路数。不仅如此,很多社区夫妻店还通过与街坊邻里加微信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小店的“网络业务”。小区居民需要什么日常小物,只要发个微信给社区小店,就能坐等送货上门了。

        时至今日,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的夫妻店,仍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它的便利与温情,让人难以割舍。

        (《北京日报》6.11 黄玉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