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这样评价过中国的城市路名,有的很雅,有的极俗。
有人在南京遇到了“螺丝转弯”的奇思妙想,去成都的朋友见证了“肥猪市街”的狂野,在贵阳街头与“八鸽岩路”狭路相逢。中国也有不少路名能凭借着雅致的典故和历史内涵,把被拉低的文化水平救回来。比如,广州的烟雨路,北京的百花深处胡同,洛阳的勒马听风街。
但最让人好奇和困惑的是,中国城市路名的撞脸率之高——为什么走到哪儿,都能碰到一条北京路?是不是全国每个城市都要有一条解放路、人民路或者中山路?
正如每个第一次去上海的人感受到的奇妙体验:顺着西藏中路走着走着,一拐弯儿就冲进了北京西路;在延安高架上80迈飙着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从四川到河南的飞跃。放眼全国,北京、南京、上海、延安更是各城市道路最青睐的四大顶流,在哪儿的大街上遇到都不奇怪。
中国城市的路名中还有着存在感极高的四大天王:中山路,解放路,人民路,建设路。南京、上海、广州之外各地的中山路,一般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设立的。
解放路更不用说了。解放军在1949年左右的入城路,往往也是当时最重要的一条街道,因此解放路和各地老街或主干道的重合率很高。资料显示,那些看起来非常老派、革命意味也很浓的名称,也基本集中出现在建国后5-15年内。比如听起来同样很普及的“建设路”,多出现在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洛阳、成都等地的建设路得名,都是因为当时应计划而生的大型工业项目与工业园区沿路而建。看似平平无奇的名称中,却也刻下了当时建设新中国的寓意与氛围。
“人民路”的出现,则往往标志着一种摒弃旧俗与旧时代、迎接新生活的态度。就像苏州的人民路,几经变迁——它的前身,本是三元坊和护龙街。前者是为了纪念苏州出了清朝第一位“连中三元”的大才子,后者是因为苏州百官曾在此接驾护卫乾隆皇帝。抗战胜利后,护龙街又曾改名中正街。到了1952年,苏州这条重要的南北大动脉终于与封建社会、民国时期的要素说再见,用“人民”二字,宣告“时代变了”。
当那些有典故的雅致名字,被改成更朗朗上口的现代之名后,经常会有人觉得可惜。但这些名字的存在,也确确实实记录了历史的进程。比如北京有一条同样名字滥大街的大街——幸福大街。这名字看似极其普通,但实际上它的定名与建国初期比较流行的“幸福生活万年长”提法息息相关。
这也是中国路名的高撞脸率背后的有趣之处:哪怕是并没有那么重要的街道,和看起来并不特别的名字,都有可能来源于从前的某一种风尚,默默记录着已经鲜为人知的过去。
再比如,同样是各大城市刷脸担当的“青年路”,虽然一看就知道来历可能和当时的年轻人相关,其实背后的故事也各有各的意义。
杭州的青年路,是因民国时基督青年会坐落在此而得名。它并不是什么大事儿,却铭记着属于杭州的、一段外国人与当地人交好的历史。
成都的青年路伊始,则有着更浓烈的悲壮意味——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四川学生纷纷弃笔从戎、响应征兵,首批中来自成都的学生子弟占了一多半。九龙巷更名青年路,正是为了纪念这些勇敢献身、一腔热血的青年人。
有趣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成都青年路在改革开放后成了一条“掘金”的繁荣商业街,重重奖励了敢在这里闯荡的人,成都第一批“万元户”便是在青年路诞生的。
北京和昆明的青年路,则都是为了纪念五十年代青年学生在这里义务劳动、修出了在当时十分宝贵的大路。在百废待兴的年代,年轻人为建设社会挥洒了年轻的汗水。
还有如今的上海、广州……每一座城市的青年路,不仅见证了曾经的青年如何建设社会,也见证着每一代青年人的勃勃生机。
(看天下微信公众号 5.7 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