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让广大观众的关注点聚焦到宋仁宗这位“仁君”和他御极天下的42年“盛世”。这位有宋一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不仅拥有晏殊、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当朝名臣,还一手培养了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曾巩等大批年轻官员,一生节俭,宽厚和善,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评价。《宋史·仁宗纪》结尾处,在历数他在位期间的众多成就后,称赞他的一生,着实无愧于一个“仁”字。
但在这极高评价的背后,也一直不乏质疑之声。比如清初学者王夫之,便在他的《宋论》里,提出了一个惊人观点:“宋之乱政启于仁宗”,认为仁宗漫长的统治,埋下了日后北宋灭亡的祸根。号称极盛的宋仁宗一朝,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乱政起源之时呢?争论的起源,不过就一个字——钱。
极盛之世却特别缺钱
北宋一朝,一直都很有钱,也一直都很缺钱。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甫一亲政,便遭遇连年饥荒,涉及范围广大。此后,宝元元年(1038年),割据陕北的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王朝。次年,宋夏之间,开始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战争。
战争结束后,对夏开始连年岁币,对辽岁币又有增加,军队人数居高不下,财政情况并未好转。严峻的形势,迫使仁宗君臣开始寻找收不抵支的更深层原因。
这时,一些有识之士,逐渐将视角,转向一个“冗”字。
就在宋夏战争爆发的宝元二年(1039年),宋祁向仁宗呈递一封《上三冗三费疏》,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存在冗官、冗兵、冗僧道“三冗”和道场斋醮、京师寺观、使相节度“三费”,后世熟知的“三冗”一词,开始出现。此后,经过含义修定,“三冗”作为“冗官”“冗兵”“冗费”的合称,成为困扰北宋一朝的财政痼疾。为什么北宋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就要从北宋的立国之本说起。
钱都用来买了“和气”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
这个故事里,赵匡胤先说了一句“你们没有异心,但如果你们的部下把黄袍也加在你们身上,那你们也没招了”,吓得石守信等人立马磕头,紧接着赵匡胤又说了一句“人生如白驹过隙,追求的不过是富贵,多攒金钱,好好娱乐,让子孙不受穷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舍弃兵权,去外地当官,找好房好地多买一买,天天喝酒享乐安度晚年,我跟你们结个儿女亲家,互相信任,有什么不好?”于是大家纷纷同意,连着上疏请罢军权。
赵匡胤实际是借厚养以收实权。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诸多措施,都是在这个思路下,得以推行的。这可谓是北宋一朝的“祖宗之法”。
这个“祖宗之法”,可阐述为“立纪纲”和“召和气”两个方面。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收兵权、财权等等,可以视为“立纪纲”;而通过一系列政策优惠来照顾统治主体,可以视为“召和气”。
也就是说,北宋得以成功收权,背后的代价,就是一个字——“养”。宗室繁衍,养;官吏冗余,养;兵员臃肿,养……把他们全都养起来,坚守祖宗的成宪不变,内乱就可以避免了,朝廷的纪纲就保住了,赵氏家族的江山也就保住了。
在这样的思路下,北宋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来保障这种“和气”。比如大规模扩招的科举制度,又比如官员提拔奉行的“磨勘法”,只要不犯错,到点就提拔,且常常只升不降。而且,不仅本人能够得到优宠,还可以通过恩荫、任子等制度,将这种优宠,传给后代。
号称极盛的宋仁宗一朝,就是这样供养起来的。困扰北宋的“三冗”问题,也是这样产生的。
埋下祸根:有钱人的蛋糕动不得
在思考如何解决“三冗”问题的过程中,许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上述问题,但兹事体大,难以启齿。
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亲身经历对夏战争的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当年九月,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为清理时弊,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条对策。后世知名的“庆历新政”,正式拉开帷幕。
范仲淹的各项对策,实质触及了产生“三冗”的根本问题,但没有反对“祖宗之法”,只说“庶几法制有立,纲纪再振”,希望恢复祖宗时的纲纪,从具体制度层面进行修正,比如改革“磨勘法”,缩减恩荫名额等等。
可惜,这些看似利国利民的措施,动了满朝士大夫的蛋糕,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两年后,范仲淹被免去参知政事之职,同期在朝的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也先后外放,新政至此失败。
此后,宽厚和善的仁宗,终其一生,也没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窘势。改革的步伐,暂时停止了。
仁宗过世六年后,新政前一年考中进士的一位官员,担任了参知政事,这一次,他胆子更大,走得更远,为了从根本上扭转颓势,实现富国强兵,公然打出了“祖宗不足法”的旗号,史称“王安石变法”。
这一次,从钱的问题出发,围绕祖宗之法该不该变,士大夫公开分裂为两派,都认为自己忧国忧民,抱着一心为国的拳拳赤诚,数十年争斗不休。结果,朝臣倾轧,民力衰竭,恰逢外敌入侵,国事遂不可为。
士大夫的黄金时代,或非百姓的“盛世”
仁宗过世八年后,熙宁四年(1071年),宋神宗召集宰相王安石和枢密使文彦博开会,讨论新法事宜。神宗和王安石都主张实行新法,文彦博素来反对。讨论期间,彦博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所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当时回了一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最后一句话的前半句,常常被用来形容两宋政治的基本特点,称有宋三百年为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但是,“三冗”的问题告诉我们,这批被供养起来的人,本身并不创造财富。
因此,各位读者在欣赏《清平乐》中这看似煊赫的盛世图景时,也请不要忘记,是一个又一个普通劳动者为国家上交的各种赋税,供养起了这极盛之世,雕琢出了这赵宋风物。
(“文化溯源”微信公众号5.7 沧溟笑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