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并提出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下称疾控体系)主要由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级疾控机构组成,承担着公共卫生中一部分核心专业职能。疾控体系究竟应该怎么改?疾控体系改革又会不会牵动更全面深刻的公共卫生改革?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
对疾控的贡献认识“不充分”
记者: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能听到很多临床医生的声音,但作为“主角”的疾控人,似乎发声并不太多。
曾光:疾控人发出的声音太少了。
记者:你如何评价疾控人在疫情中的表现?
曾光:我觉得表现相当出色,立下很多功劳。可惜媒体报道不够充分,社会对疾控的贡献认识不足。比如,到现场调查的是谁?是疾控人。又是谁揭示了疾病的自然史?也是疾控人。是谁发现这种病在潜伏期就有传染性?还是疾控人。还有,是谁提出这种病的潜伏期是14天?仍然是疾控人。要知道,14天这个标准已经是一个世界性标准。此外,也是疾控人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相关情况,并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引起国际重视。这些都是疾控人做的工作。
记者:你觉得媒体对疾控人的贡献报道不充分的原因是什么?
曾光:这跟我们疾控系统的纪律有关,纪律不允许我们向媒体表达。有了委屈、受到冤枉,也不能透过媒体去向社会解释。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公共卫生不受重视。这也是这次疫情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应该说,长久以来,搞公共卫生的人地位不高,甚至可以说比较弱势,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与此同时,社会对疾控人的期待又很高,恨不得要求疾控人一到现场就能马上弄明白原理,赶紧把疫情控制住。实际上,社会对疾控人的贡献认识不充分也好,对疾控人的期望值非常高也罢,都反映出社会对公共卫生其实不是特别了解。
公共卫生改革和医改的改革策略是不一样的
记者:去年6月,你在“中国医改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对公共卫生提出了公有、公益、公平、公开和公信的“五公”思考,这是为什么?
曾光:我在那次会上的发言是多年对公共卫生思考的总结,但很多人并未理解。那其实是一次提高公共卫生重视度的机会。后来有参会的领导干部告诉我,对没有及时重视公共卫生改革表示遗憾。
记者:公共卫生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既有联系也有不同,改革策略应该不同吗?
曾光:公共卫生改革和医改的改革策略是不一样的。什么叫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个公共卫生的典型案例。公共卫生改革涉及更多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群体,政府是公共卫生的第一责任人。
虽然医改离不开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改革也少不了医学,但二者的改革内容差别很大。医改的改革策略不足以决定、支撑公共卫生改革。公共卫生改革宜单独策划。道理很简单,医改改得再好,也没办法从根源上防范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公共卫生以往多次改革,效果并不好。
记者:在你看来,哪些关于公共卫生的改革措施是值得商榷的?
曾光:公共卫生,首先要姓公。但以往的改革把很多地方的卫生防疫站都推到市场,不再姓公了。一边要搞疾病防控,一边还要想着挣钱,这样的机构很难做好公共卫生。这样的改革,大大影响公共卫生的效果,一定程度上造成队伍人心涣散。公共卫生改革应该改回来了。
一些地方的改革把疾控中心给改没了,或者让医院来管理疾控机构。这样的改革是搞不好公共卫生的。因为疾控机构本来对医院是有一定检查督导作用的,把疾控机构划归医院领导,检查督导作用就没了。出现这些问题,本质上还是对公共卫生不了解,遵循公共卫生的规律也就无从谈起。操盘公共卫生改革的人不太了解公共卫生,对改革的结果也不承担责任。社会对公共卫生不像对临床医疗那样有敬畏心,都觉得公共卫生很简单、谁都懂、谁都能改,改革中考虑公共卫生人的意见也少。
传染病暴露出来后不报告,无异于鼓励掩盖
记者:你的意思是,由于政策制定者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等原因,在制定政策时,可能就已经埋下了公共卫生诸多问题的伏笔?
曾光:对。就拿传染病防治法来说,它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报告。但这部法在执行时管不了政府部门。2004年就修改传染病防治法征求意见时,我就提出,这部法要有办法让政府部门守法。新冠肺炎疫情也告诉我们,如果传染病防治法不能让地方政府守法,如果有法不依、违法无罚的局面不打破,很多问题可能重演。
记者:你的意见当时收到了什么反馈?
曾光:疾控中心让我去当时的卫生部讲我的意见,后来我还到国务院、全国人大的相关会议上讲,该去的地方都去了,但是我的意见没有被接受吸纳。
我还要强调法律对政府部门的约束力。如果政府部门不遵守法律不会受到惩罚,甚至可能带来好处,公共卫生很难做好。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城市都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指标之一是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无院内感染引发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在这样的指标体系下,如果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关头出现相关传染病,会不会即便疾控机构想报告,但上级政府不让,最终还是不报告?如果疾控机构一意孤行报告了,疾控机构的领导会不会反而被认为“没有大局意识”、受到上级政府批评?
正常情况下,传染病暴露出来后,发现传染病的人应该被表扬,但如果现实是很可能遭批评,那这是不是无异于鼓励掩盖?
记者:你谈到的公共卫生的诸多问题,都是由来已久的老问题。
曾光:我们现在都承认公共卫生安全非常重要,但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管理手段却不能与之匹配——我们对公共卫生实行的还是横向管理,横向管理就意味着地方政府说了算。
记者:你怎么看未来疾控改革的方向?
曾光:我建议至少也要是垂直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在监督体系上应该是垂直管理。
公共卫生还不光是管理手段上的困扰。我国公共卫生的一个尖锐矛盾,在于问题最大的贫困地区公共卫生经费最少。因为公共卫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财力不发达,公共卫生的日子就不好过。这势必造成人才流失的“孔雀东南飞”现象,长此以往,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业肯定受到冲击。
记者:我国公共卫生的这些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吗?
曾光:差距非常明显。现在我国的公共卫生改革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要走向世界。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有员工26000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才2100人。我们的经费可能不足美国的1%。再以流感疫苗接种为例,我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大致为2%,有些国家能达到80%。这些数据跟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很不相称。
经由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的改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未来社会对公共卫生、对疾控系统也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毕竟,再不重视公共卫生,那可真就晚了。
(《瞭望》2020年第19期 张冉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