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琼芳
1月30日,援鄂第6天
“今天是年初几?星期几?”我问室友,回答是“不知道”。是啊,不知今夕是何年,我只记得我们到武汉已经6天了。翻看了朋友圈,我才知道昨天是年初五迎财神的日子。
室友昨天凌晨2点上夜班,她走的时候我已入睡。我担心室友上班迟到,睡不踏实,夜里惊醒,看时间是凌晨2点多,她的床上已不见人影。她在隔离病房需要待至少6个小时,中间可能会出来一次,但出来就得换防护服。由于资源比较紧张,为了节省防护服,医护人员一般都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上班前室友说希望她的病人都能康复。然而不幸的是,今早起床,我在医生群里获悉,她的一个病人过世了,她需要处理后续工作。我真的很为她揪心:这个年轻的姑娘在接到援鄂通知后义无反顾地主动请战,一到武汉就在朋友圈里把父母屏蔽了,她不想让他们担心。
因为病人的过世,我们小组的组员被组长批评了。我越加理解领导们也和我们一样顶着巨大压力。我们的夜班要上12个小时,外加出夜班还有大约3个小时的交班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整整15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不是常人能顶住的。我们所有人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穷尽一切可能挽救尽可能多的生命,但是……
2月16日,援鄂第23天
昨天跟夜班交班时,我对接班医生说,我们组的其他病人都还平稳,但5床的情况不太好,下午的检查指标都不太乐观,明天查房时最好请示一下周教授是否调整一下用药。刚换好衣服走到楼下,就听说5床的心跳骤停。
昨晚8点多,我们医生群里发了一条消息:5床家属同意尸体解剖,已签字。怎么回事?5床真的过世了?赶紧询问值班医生,又是一个心跳骤停的病例。
目前对于新冠病毒引起的人体生理病理改变,我们更多的是根据临床症状去推断,却没有病理学的依据。如果5床家属真的同意遗体解剖,这应该是全国第一例,这个决定对于我们后续认知新冠肺炎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在崇尚入土为安的中国人眼里,5床的家属做出了让人感动的决定,或许,他的决定,会有利于我们寻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和致死性,为未来挽救更多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据。
今天下午,我们又得知24床家属也同意进行遗体解剖。已经难以用语言表达我们此刻的感谢。全武汉人民甚至全国人民应该感谢5床和24床的病人和他们家属的决定,感谢这些饱受创伤的武汉人,感谢他们还来不及悲伤却在背后无私奉献。
2月17日,援鄂第24天
一早起床听说我们仁济医院已组织了150余人的医疗队,包括60名医生,90名护士,很快就要赶来武汉。武汉的病人不是在减少吗?为什么还要过来?呼吸科还会派谁来?仁济其他科室的兄弟姐妹们谁会来武汉?一个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中。但不一会儿,这些谜团就被一一解开。
中央指导组副组长陈一新在新闻里说:“目前还有一批危重和重症病人,并且数量还在增加;要建设一大批方舱医院,确定一批集中隔离点。”这或许意味着需要增加更多的医护人员。如此看来,武汉保卫战已经开始总攻了。因此,上海又向武汉增援医护人员。
至于谁来武汉——我的手机微信不停地有消息过来,有同事自愿出征,询问注意事项的;有帮科室同事询问应该带点什么物资的;也有护士长为下面出征的护士询问的……作为一个比较有经验的援鄂医生,我把需要带的物资列了个表格,一一发给有需要的同事。从他们的言语里,我听到的都是满满的勇气和担当。
我们医院B超室的吴同学也报名了。她有点害怕,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报名了。她问了我需要带的东西后,匆匆赶回去收拾行李,可是数个小时后,她很遗憾地告诉我,因为她的心脏功能不太好,领导考虑再三,没批准她的申请。心内科的金主任,他说他之前没有报名,但这次报名的同事家中有事不能参加,他就主动请缨了。他还有四个导管没做完,要今天全部做完,明天才能出发。
我们的同事都是战士,在祖国需要时,都能挺身而出,为的只是自己作为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3月24日,援鄂第60天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到武汉双满月了。回首这60天的点点滴滴,从彷徨到自信,从陌生到熟悉,从害怕到勇敢,一步一步我们都走了过来。冬去春来,我们从寒冬一下子进入武汉的暖春,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甚至能听到大家的欢声笑语。武汉,阴霾已过,留下的就是逐步地回归正轨。
今天酒店隔壁的超市开门了。有代表小区出来统一购物的,满满几箱的肉类还有蔬菜;也有人只要扫过健康码就可以进去。一条流浪狗在超市门口徘徊,门口的阿姨介绍说这条狗已经流浪了两个月,是善良的人给它不定时地喂食,它才能活到今天。阿姨不停地说:“好心有好报。”这不,就有一位小哥从超市买了两根香肠,在喂它呢。
今天夜班,在夕阳的余晖下坐车去上班。路边的早樱谢得好快,没多少天,已只剩红色的叶子。跟司机师傅聊天,跟他说武汉复工了,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可以解放了,不用送我们上下班了。感谢师傅这么长时间以来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师傅又回过头来感谢我们为武汉所做的努力。这段时间,我们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收得最多的也是感谢。
(《查医生援鄂日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