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4月28日 星期二

    向世界展示水下的中国

    《 文摘报 》( 2020年04月28日   05 版)

        周芳

        2017年之前,周芳在世界各地追踪拍摄鲨鱼。2015年,她策划拍摄、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纪录片《寻找鲸鲨》获得“湖南省首届原创视听节目大赛”公益类大奖。2017年初,一场对话改变了周芳镜头的方向。当时,她正在做冰潜训练,“去北极圈冰潜,是为了寻找和拍摄在极寒海底生存的大白鲸”。

        “你来自中国,你有没有见过中国的水下?”俄罗斯教练问道,“你知道,中国有个抚仙湖吗?你下过抚仙湖吗?我去过,我们在那里下潜到了水下70米,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而且抚仙湖的水下太美了。”

        这段对话让“心怀远方”的周芳开始反思,“我去过世界那么多地方潜水,为什么对祖国却所知甚少?”中国有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有全世界最多的河流、最复杂的水系,但却没有一部中国人自己拍摄的水下纪录片。

        2017年3月,从北极回国后,周芳组建了一个6人团队。3年时间,他们跨越24个省市,东到台湾兰屿岛、西到云南抚仙湖,北到黄渤海交界处,南到南海西沙群岛。下潜3000余小时、拍摄70T视频素材,制成了《水下中国》和花絮特辑《潜行中国》。《水下中国》被网友誉为“敢叫板BBC的纪录片”。

        第一年踩点,团队一共选了10个主题,后来删掉了6个,又新添了2个,“最开始,我们到西藏、青海踩点,后来不得不放弃了。一是技术条件限制,毕竟高海拔地区对潜水的要求更严苛;二来,被放弃的点可能有自然美景,刺激视觉感官,但并不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

        在周芳看来,她希望呈现给世人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水下世界。《水下古城》里,不论是抚仙湖水下古城,还是因修建新安江水电站而淹没在水下的千年古城狮城(浙江遂安),抑或“引滦入津”而淹没在潘家口水库下的明长城(喜峰口段部分)都蕴藏了中国历史。《古今沉船》里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沉船;《秘密花园》里有南极村,村里的渔民会把死去的珊瑚捡起来造房子;《生命绿洲》里的“蓝眼泪”其实是希氏弯喉海萤,一种浮游在海湾里的荧光生物,夏季六七月份发出蓝光的海萤沿沙滩呈带状分布,也是世界罕见、中国特有的。

        当然,在挑选题、拍摄过程中,最触动周芳的还是当地人与水的互动。

        他们拍摄千岛湖水下家园时,有处名叫“余庆堂”的房子。乍看,它就是一座非常普通的民宅,但对以前住在这里的许老来说,那就是他魂牵梦绕的家。

        “我们在千岛湖拍摄的两年,许老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帮助我们;我们也听他讲了很多对家乡、故园、旧宅的思念。”周芳说,“落叶归根是中国人的传统。1959年新建水库至今,一个甲子过去了,人生能有几甲子?可无论再怎么思念,水下的家园近在咫尺,他看不到了。所以,当我们把拍到的视频图片拿给许老看,他真的是噙着泪、哽咽着和大家说谢谢,那一刻,我内心很满足。”

        此外,《海底粮仓》中,山东威海以捡拾海参、鲍鱼为生的“海猛子”,在荣成海洋牧场打捞海带的工人,以及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海南疍家渔民也带给周芳很多感动。

        “‘海猛子’其实是一种高危职业,装备有限、条件简陋、水下作业,让他们很容易得减压病。”周芳解释说,减压病就是高压环境作业后减压不当,体内原已溶解的气体超过了过饱和界限,在血管内外及组织中形成气泡所致的全身性疾病。“海猛子”一旦上了年纪,就干不动了,他们的收入都是用生命和青春换来的。

        在海上“讨生活”的海南疍家人因为环保禁渔,越来越多地将生活重心从海面回归陆地,他们在海边办起小型养殖场,开起渔排做生意,但并没有忘本。

        “开捕的日子里,我们和疍家人朝夕相处,一起出海,看大哥夜里开灯网鱼、听大姐唱渔歌……”周芳说,悠扬的歌声传唱的是“海上吉普赛人”与大海“相爱相杀”的故事。

        “我在疍家人、‘海猛子’身上也看到了我们团队的影子。只不过,他们捞的是海产,而我们在水下捕捞的是中国几千年被大家所遗忘的文明和历史。”周芳说。

        (《文汇报》4.22 付鑫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