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一种常见而又古老的疾病。治疗疟疾,古人除用药物和巫傩外,还有人认为杜甫诗歌也具有这种功效。
杜诗治疟最早见于《树萱录》:“杜子美自负其诗,郑虔妻病疟,过之云,当诵予诗,疟鬼自避。初云‘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不愈,则诵‘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又不愈,则诵‘虬须似太宗,色映塞外春’。若又不愈,则卢扁无如之何。”这则故事意在表明杜甫对自己诗歌治疗疟疾功能的自负,认为其诗歌治不好的,扁鹊也无力回天。
其实杜甫长期患有疟疾,且病情不容乐观,这由他的诗歌可见一斑。“疟疾餐巴水,疮痍老蜀都。”“峡中一卧病,疟疠经冬春。”“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疟疠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树萱录》中杜诗治疟的记载影响深远,甚至成了一个文学母题,后人多有夺胎换骨的化用。明人程登吉在《幼学琼林》中说:“陈琳作檄愈头风,定当神针法灸;子美吟诗除疟鬼,何须妙剂金丹。”他认为杜诗一经朗诵,疟鬼听了吓得魂飞魄散,疟疾因而也就好了。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被打入疾病王国的另册之后,痛苦在所难免,而接受文学治疗,助益重返健康,岂不快哉?
(光明日报客户端 4.10 朱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