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很多人按下了暂停键,但可以想见,非常时期结束后,每个人又会迅速回归都市繁忙的日常。“太忙”似乎已经成为职场人的宿命。面对996、过劳死,90后年轻人该怎么办?
只有夜晚才是我的世界
拖着黑眼圈的考拉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出现在我面前,“实在不想这样下去了,你快救救我……”
考拉留学归来后进入高校成为辅导员,却没想到这个岗位既需要文化素养,又要情商智商,还要耐心谨慎、事无巨细……“我一听到辅导员的九大技能,立马感觉辅导员就是个‘神’!”
学校里所有工作落实都指向辅导员,学生所有问题处理都要找辅导员,考拉立刻陷入手忙脚乱、忙碌焦虑之中。“我也想过要离开,可是爸妈和一些朋友一直告诉我外面的工作压力会更大,高校毕竟还有两个假期,又稳定。”
考拉并不想混日子,“虽然我没有什么太大的理想,但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得对得起学生。”所以,虽然无奈,考拉还是每天兢兢业业,在师生中有口皆碑。
“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熬夜的生活习惯,每天晚上我都止不住地玩手机,追剧,看各种七七八八的东西。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无聊,但就是控制不了。我几乎每天都会对自己发誓说不能再这样了,但是一到晚上就不能控制自己。周而复始,我对自己很失望……”
考拉的无助,让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自我否定和压抑。我决定用一种更轻松直观的方法来帮助她思考。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我拿出了一副画有各种人物形象的纸牌。
在我引导下,考拉很快为自己选出了三个形象来代表自己。一个是职场女性,干练又专业;一个是浪漫少女,乖巧而温顺;还有一个是任性小孩,自由随性不讲理。
“每种行为背后都会有一些收益,你觉得在你这种熬夜行为的背后受益者是谁呢?”我指着3个人物问考拉。
“肯定是这个小孩了。”考拉毫不犹豫。“你熬夜,她得到了什么好处呢?”“想干嘛就干嘛,自由呀……”考拉突然停住了,泪水悄悄盈出眼眶。“我觉得她是在报复……”考拉哭了,内心长久的压抑随着泪水奔涌而出。
原来在考拉的世界里,无论是专业的职场女子还是乖巧的烂漫少女,每天都在软硬兼施地“教育”着小孩“要听话”。
“只有夜晚才是我的世界”,考拉已经完全变成了那个小孩子的模样,“我不喜欢她们总是强迫我,我也有想要的生活……”
我带着考拉尝试和另外两个角色对话,一场自我心灵的互动慢慢展开。职场女子卸下了面具,告诉小孩考拉自己的担心和脆弱;浪漫少女放下了温柔的要求,向小孩考拉呈现出她对父母的爱;小孩考拉则脱下任性的外衣,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失望……渐渐地,理解与支持的能量开始在3个角色之间流动。
“老师,我觉得我没有问题了。”从3个角色中走出来的考拉显得疲惫而兴奋,“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了,我也知道怎么做了!”从“应该”走向“接纳”,考拉完成了重要的自我和谐历程。她决定给小孩考拉更多的空间,也决定在未来的日子里多做一些自我沟通。“我的职业选择并没有错,重要的是如何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如何面对失落”。
在自卑和自信边缘挣扎
邹琴是我的客户,是我所做项目的甲方联络人,平时接触比较多。邹琴的座右铭是“疯狂工作疯狂玩”。实践中她也是如此做的,在公司,她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为完成项目加班加点、彻夜不眠不在话下;业余时间,她也从未停息,导游证、品酒师证、规划师证、茶艺师证……考下的各类证书有无数本,虽然这些证书和她的工作完全不搭界,彼此之间也没什么联系,但是她还是乐此不疲,“对我来说就是玩,没有什么比学习更快乐了”。
她给我的印象就是台永动机,邹琴很认同我的说法,“你说得对,我就要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折腾”是为了什么呢?咨询师的习惯让我不由得总对她有些担心。
终于有一天,邹秦因为服药导致了危险事件,紧急入院。事后,我成了她的心理支持者。邹琴很快对我敞开了心扉:
“为了完成大量的工作,我最近吃了兴奋类药物,这药我以前也吃过,没有这么严重。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方法让自己更高效了。”
服药——兴奋——消耗——衰竭——抑郁,邹琴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且起伏程度越来越严重。
“高效为什么对你那么重要呢?”我看着邹琴的眼睛。邹琴迟疑了一下,然后带着一丝胆怯说:“为了更优秀吧!”
优秀,我瞬间明白了邹琴永动的含义。邹琴断断续续讲了她的故事。这是一个丑小鸭的成长经历,从家庭里多余的“招弟”,到著名企业的绩优白领,一路充满坎坷和艰辛。
“不管是邹琴,还是招弟,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我轻轻地问。“我就想健康又快乐地活着。”邹琴的语气充满委屈。“你觉得怎样才可以做到呢?”我追着问。“首先得自信吧……”邹琴叹了口气,“我觉得我的路走错了,就像你上课的时候说的,一个人的快乐需要从内部建立,而我却不断追求外部的认可……”
邹琴远比她自己想象的聪明。我和她分享了一个视频,视频里讲了一个实验,画家分别根据人们的自我描述和熟人描述给他们画像,对比两张画像会发现:熟人描述里的他们,总是比他们描述的自己美很多。
邹琴的眼泪再次悄无声息地流了下来,我听到泪水背后一个生命的萌动,那个躲在忙碌背后的小招弟已然悄悄走了出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中国青年报》4.17 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