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4月23日 星期四

    扁豆姑娘

    《 文摘报 》( 2020年04月23日   08 版)

        王黎娜向乡亲们收扁豆。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

        这30年,是一个梦想在这方大地上的生长。它由许许多多具体的梦想编织而成,历经长久的坚持、艰辛的奋斗、成与败的悲欢,勃勃生机,熠熠生辉。

        本文讲述的正是浦东大地上的一位织梦人。她是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却回乡种扁豆,带领14000多农民,年产销青扁豆3.73亿元,占上海97%、华东地区50%的市场份额。她就是王黎娜——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父亲曾是种豆能手

        1986年元月,王红刚的妻子生下个女孩。农历滞后,小孩属牛。那便是王黎娜。小黎娜的出生,给家族即将到来的虎年春节增添了天伦喜庆。有人说,若出生晚半月就是“小老虎”,虎虎有生。如冥冥有知,小黎娜却偏选择了属“牛”。牛善良、吃苦耐劳,与庄稼人不离不弃。

        母亲在间苗、除草,小黎娜常坐在田埂上的小竹椅里,玩着母亲采摘的花草,听鸟儿唱歌,看蜻蜓飞舞。母亲的视野里,她小脸蛋晒得红扑扑的。“这孩子小时候乖,很少哭闹。”

        除此,小黎娜由奶奶带着,给她听故事、唱童谣。王黎娜说,当时的情景至今还记得:门前的扁豆架下,她静静地听着,看扁豆花一瓣瓣落满阶沿。如今回想起来很幸福温暖。读书以后,放学后或休息日,小黎娜虽未解供耕织,但出于好奇,“也傍桑阴学种瓜”,帮母亲采毛豆、拔草。童年的记忆,使她喜欢上了田野。

        父亲在外闯荡一番后,觉得还不如回家搞种植。他是个有眼光的人,觉得再种“8424”西瓜、伊丽莎白甜瓜,市场已饱和,前景不会好。还不如种扁豆。

        种扁豆?谁能想得到!1993年,他在责任田、杂边地上种,由于管理得当,头年就丰收。且很抢市。

        附近的农民,看到王红刚种扁豆赚钱,纷纷效仿。王红刚除了种植、管理、采摘,还要作市场推广。正如王红刚预料的,扁豆有着广阔的市场。他地上的产出,远不能满足需求。

        跟着王红刚种扁豆的农户越来越多,由于价格公道,农民们信任他,搭载他的渠道,统一销售。逢星期天,王黎娜早上6点就出门,拿着一杆秤在村头收购扁豆。这使她体验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她还是个12岁的毛丫头呢!王红刚想,干这一行实在辛苦,等赚足50万元,女儿上大学,就不干了。

        目标很快就实现了。他原想用这钱翻建房子,但对扁豆种植市场的看好使他放弃了这打算。他要把钱投入种豆上。

        他承包了30亩地,搞大棚种植。这样一年两季,冬天植苗,到第二年5月初就能上市。致富是农民的渴望,跟王红刚准不错!由于种植规模及影响,1999年,泥城、彭镇荣获农业部“中国青扁豆之乡”的荣誉称号。

        转眼高考,王黎娜考进了复旦大学,4年后以上海市优秀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被上海银行聘用。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父亲脸上的欣慰

        名牌大学毕业,质朴、勤劳、能干,银行领导有意培养,让王黎娜在基层轮岗锻炼,以期有朝一日成为合格的管理者。

        大学的熏陶,工作岗位的历练,她已出落成自信的都市白领。然而,乡村四时的阳光雨露,田野上招展的野草,小蝴蝶兰般的扁豆花以及月亮船般的扁豆,已融进了她的血液,成了父母遗传给她的基因,深深烙在了生命的细胞中。每次回家脱下职业装,就下地伺候青扁豆。她觉得与小蝴蝶兰、月亮船打交道无比快乐,使自己变得纯粹。

        还有一层更深的“豆”缘在。2004年8月,王家的扁豆种植与收购,已辐射至泥城、大团、书院等好几个乡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兴起。而早在等候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王黎娜就帮助父亲成立了青扁豆产销一体化的农业合作社。法人便是王黎娜。为什么会这样?仅仅是为了家族公司的传承?

        王黎娜记忆犹新的是,2007年8月,秋扁豆花盛开的季节,午后的阳光下,满棚满架的扁豆花站成整齐的行列,迎接市领导来基地考察。大学三年级的王黎娜正值放暑假,挎着照相机随行。看着月牙般含笑的扁豆花,市领导说:那扁豆花像小蝴蝶兰。现代农业有广阔的前景,新农村是大有作为的。不光干好自己的,更要带领广大农民一起致富奔小康。

        王黎娜深受鼓舞。在农村的大地上、在自己的家乡真是大有可为。而当时的状况是,村里的年轻人陆续离开了曾经养育了自己的土地。就拿种植青扁豆来看,从业的大多是50至80岁的中年人和老人。看着他们还在土地上躬身劳作,她的心里不是滋味。随着时代的进步,农业不该是传统的耕种了,它应该植入现代农业的元素。种青扁豆也是这样。于是,王黎娜的心里开始纠结:一边是银行优渥的待遇,还有器重的领导;一边是红刚青扁豆合作社,还有那么多的乡亲。

        那时,王黎娜已在上海银行工作两年。虽然她喜欢这份职业,但她越来越清楚,回到家乡的大地上,才是她更应该选择的生长方式。她将自己的决定和理由告诉父母,父亲先是低头不语,随后说:妹妹,从小到大我一直尊重你的选择。你想回来,当然也不错,可你是个女孩子,你考虑过吗,干这一行很辛苦的。

        其实,她看得出说着那番话时父亲脸上的欣慰。

        阳光总在风雨后

        一晃10年过去了。

        到如今,合作社在泥城、书院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总共栽种扁豆800余亩。辐射附近的书院、大团、万祥等7个乡镇,达万余亩。采摘高峰季,合作社吸纳400多本地从业者。除了4180名合作社社员,还有7000多农户种植。散户大则种三四十亩,小的就种几垄地。

        怒放的花朵,当人们惊艳于它的美丽芬芳时,谁能想到它的花蕾曾经历风霜雨雪呢?

        改粗放经营成精细化管理;改良新品种,使之成为绿色食品。王黎娜觉得自己的文化知识已不够支撑。她报考了上海交大的不脱产硕士研究生;引进6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与交通大学、农科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学研对接。培育出的“红刚三代”青扁豆新品种,抗病能力、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产量比“二代”品种提升7.38%,经济效益增加1383元/亩。

        2015年夏天,扁豆得了怪病,连续的梅雨中,露天的青扁豆大片枯萎。任何防治都无效。不仅使种植户几乎绝收,更可怕的是“红刚三代”青扁豆还没来得及留种。搞不好这将是灭顶之灾!

        农科院的专家老师来了。在各片区采集样本实验后,得出扁豆患了“菌核病”的结论。这病集中在露天种植的扁豆上,而大棚里的扁豆躲过一劫。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避雨。

        除了攸关农作物生死的事情,还有与农户之间的沟通、协调与把关,也是费神的事。

        譬如,扁豆收购的价格是随市场浮动的。种植户不理解,或者是受利益驱使,只考虑自己的小算盘。价格低了就有人骂山门。确实,货品行俏时有些商贩会故意高出三五分价格来收购,但数量有限。可一旦市场饱和,他们就不再出现。果真,滞销时那些商贩没影了。那些农户倒不好意思了——王黎娜心大着呢,照收!甚至为了农户,合作社不赚钱乃至亏本。那不还是为了一起致富?

        但在青扁豆的农药使用安全问题上,王黎娜决不退让,对收购实行“一票否决”制。只要一次品质不合格,就再也不收购!豆以质为先,民以食为先。天大的事,不认真怎么活?

        2017年12月28日,王黎娜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受表彰期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王黎娜说父女两代人做好了同一件种扁豆的事,带动农民增收,是荣誉,更是责任。

        (《解放日报》4.16 汤朔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