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从诞生到普及已经将近两个月了,并且正在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在疫情期间人员流动管理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什么是健康码
截至目前,各个常用的移动支付软件与大部分地区都推出了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健康码。申报健康码时,使用人员需先进行个人信息填报,上传近14天内行动轨迹、居住地址、身体状况等,经过审核发放对应的二维码。部分地区的健康码可能还会参考市民乘坐公共交通时通过扫码主动提供的出行信息。填报相关信息后所获健康码会分成绿、黄、红三个颜色,用来表示使用者的出行风险,通过颜色可即时辨别使用者当前的健康状况,为疫情监控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根据各地使用的“健康码”版本差异,主要可将健康码颜色规则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支付宝健康码为代表的颜色规则。持绿码的人员可凭码出行,通常可正常出入各居民区、企业、机场(含候机厅)、车站(含火车、长途客运候车室)、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商场、学校、银行等人员流动性较大、可能产生聚集的场所,以及地铁、公交、长途客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体温检测正常可出行和复工。
健康码为黄色的人员需实施7天内隔离,连续(不超过)7天健康打卡正常会转为绿码。健康码为红色的未感染人员需实施14天隔离,连续14天健康打卡正常会转为绿码。
而在部分地市会采取另一种颜色规则。持绿色健康码的人员可凭码出行,健康码为黄色的人员,需自行居家隔离14天,14天期满无异常,健康码转为绿色。而健康码为红色的未感染人员严禁通行,需执行14天的集中隔离管控。
值得一提的是,健康码的颜色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系统对持有者的出行记录评估为较高风险,如与病患或疑似病例处于同一空间,则健康码会迅速向“高风险”转变。例如武汉版健康码,会在使用者前往发热门诊后自动转为红色;之前乘坐的地铁出现了确诊或疑似病例,健康码就会由绿变黄,不必再挨个寻找密切接触者……这种快速的反应将有效阻止疑似或新发患者的空间移动,帮助我们降低在人口大批量移动后带来的潜在二次暴发的风险。
健康码如何参与当前的生活
简单来说,健康码是疫情期间外出行动的一个“电子通行证”:不论是出入小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前往一些公共场所,都需要通过扫码确定你的健康状况、人员接触情况及去过的地方等。不少地区居民出行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健康码的使用。
家住V市的小A,终于在家中等来了城市交通解禁的这一天。他十分想念那些平常而美好的日子:繁华的街道,诱人的美食,茂盛的草木,以及时不时相聚的好友。
这一日,他计划和好久不见的高中好友一起逛购物中心。购物中心离家较远,他将要坐一班公交和一班地铁。小A戴上口罩走下楼,终于可以拥抱外面的世界了。在出入小区的同时,他需要向社区志愿者出示健康码与社区发放的出入证。
V市公交遵循了“一车一码、上下车扫码、一车一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要求,并需要进行实名登记。小A乘坐公交时,和为数不多的乘客一起排队测温,有序上车。然后,他扫描了前车门左边车身上的“V市实名登记乘车二维码”(以下简称“乘车二维码”),获取个人健康状况和所乘车辆信息,并向驾驶员出示了一下。下车前,小A需要扫描下车门玻璃上的“乘车二维码”再次进行信息登记,向随车管理员出示后才下车。
他身边的乘客和随车管理员攀谈了起来,如果是外地来的乘客,他的健康码在V市不适用怎么办?幸运的是,截至目前,大部分省市的健康码已经实现通用,未取得V市健康码“绿码”的外省来V人员,凭外省市健康码依然可以乘坐公交车和地铁,同样实行实名登记、扫码乘车。
地铁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公交类似,即“一站一码、一车厢一码”。小A在进站安检前、下车前均扫描了站内或者车厢内的“乘车二维码”,地铁内换乘时也需在所乘车厢内扫码。地铁里同样乘客不多,大家隔位就坐。这时,小A注意到了举着提示牌的安全员穿梭在车厢里,向大家传达乘坐地铁时的注意事项。
健康码未来如何发展
在公共交通领域,对人员流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实名登记的举措有两个好处:一是加强源头管理,持健康码“绿码”的乘客方可乘车,保障同行人员的安全;二是同乘追溯,一旦所乘交通有人确诊(或疑似),疾控单位便可通过系统追溯,快速、精准地找到并通知同乘人员,从而实现疫情防控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总的来看,健康码的应用涵盖了社区管理、企业复工、交通出行、学校开学、买药登记、超市商场等一系列使用场景,可以协助社区、企业、学校等做好防疫管理及疫情控制等重点工作,为疫情监控提供有效支持。
健康码所收集的信息收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有些地区的健康码仅参考群众侧的自我填报与综合防疫数据库中的个人数据进行发放,甚至不需要获取个人定位信息。
健康码在疫情中的广泛应用,也预示着大健康产业从概念向实际的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健康数据共享、健康信息共享,正是大健康时代背景下跨越健康数字鸿沟的最佳选择。此次疫情之后,健康码的作用更有可能从专门的“防疫通行码”转为日常化的健康管理功能,成为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
(澎湃新闻4.9 乔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