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3月28日 星期六

    病愈重生:贝多芬的音乐记录

    杨燕迪 《 文摘报 》( 2020年03月28日   06 版)

      居家隔离的日子里,相信很多人会在艺术的陪伴中度过时光。这里想推荐给大家的,就是贝多芬的一首乐曲,它源自作曲家的真实病痛经历,但经过贝多芬的处理和加工,日常的病痛经验转变成了伟大的艺术。今年恰逢这位乐圣诞辰250周年,在当前这个特殊的时期,再度聆听贝多芬的这首乐曲,或许会帮助我们如何面对病魔,如何理解生命。

      1825年的贝多芬(1770-1827),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按当时的平均寿命期望值,他已属高寿。虽然他功成名就,衣食无忧,但已经彻底失聪,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然而,这位巨匠从未放下自己的笔,他仍在前行,埋头写作他的最后一批杰作:晚期弦乐四重奏。这些作品在当时不太有人听得懂,但在多年之后,这批晚期四重奏(共五部,外加一首《大赋格》)却被认为是贝多芬笔下最深邃、最卓越的音乐。

      当年4月中旬,贝多芬得了严重肠炎,卧床不起整整两星期,几近生命垂危。经医生朋友布劳恩霍弗的严格饮食调理和精心治疗,贝多芬终于好转康复,起死回生。

      令人惊讶的是,这段患病而后康复的经历随后被贝多芬直接写入《A小调第15弦乐四重奏》

      这是一个极其不同凡响的慢乐章,贝多芬此前从未有过这样的用笔。乐声响起,一提琴、二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依次模仿进入,演奏提示为“轻声”,似小心翼翼的步履,又好像眼光向上的仰视,随后是四件乐器整齐划一的柱式和声,唱出羸弱而温情的祈祷,六小节一句,共吟唱五次。这段“感恩圣歌”是贝多芬最动情的音乐之一,它没有歌词,但所蕴含的意味却胜过千言万语。它的魅力来自它的极端朴素和真挚,这是赤裸的人声模仿,因是“大病初愈”,尚无力放声歌唱,但感恩之情和虔敬之心已尽在其中。

      在所有的音乐中,这首长约不到二十分钟的慢乐章是刻画病愈和重生这一特别经验的最伟大的篇章。我们看到,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音乐文本证据:艺术家如何将一种纯粹个人的日常经验提升到人类存在境况的高度。

      与贝多芬中期的“英雄主义”不同,晚期的贝多芬对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局限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和理解。这首“感恩圣歌”乐章作为个案就是例证。

      (《文汇报》3.18  杨燕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