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野生动物保护成为热点话题。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也有少数人将野生动物视为洪水猛兽,甚至建议对蝙蝠、穿山甲甚至刺猬等疑似引发公共卫生问题的野生动物进行生态灭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诚然,人类遭遇的诸多传染病中,绝大部分的传染源都来自野生动物。但我们必须明白:野生动物并没有错,是人类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错了,是人类与野生动物的相处方式错了。
一方面,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原本有限。蝙蝠、果子狸等虽是多种病毒的天然或中间宿主,但在自然界中,野生动物生性警觉,并无意与人类亲密接触,不会主动向人类传染疾病。即便是在生物多样性本身较好的山区,它们也过着和人类“相邻却不必相逢”的生活,直到入侵者和盗猎者打破了它们宁静的生活。
另一方面,不同野生动物之间的接触原本有限。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生态位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许多野生动物之间并没有直接接触的机会;部分独居动物即使和同类接触也非常有限。但在野味市场中,大量野生动物共处一室,为病毒的传染和变异提供了温床。随着非法交易的肆虐,病毒最终危及人类自身。
靠消灭宿主来消灭病毒,靠消灭单一物种来解决生态问题,只能是饮鸩止渴。20世纪80年代以来,草原退化曾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生态问题,当时,许多人将其归罪于啃食草叶草根、善于挖掘打洞的高原鼠兔。后来,人类开始扑杀高原鼠兔,导致香鼬、藏狐等野生动物失去了食物来源,生物链断裂,最终草原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
要保护好人类自身的健康,就必须维护好健康的生态系统,维护好健康的生物多样性。人与野生动物最好的相处方式是:不打扰,却始终关心。
(《光明日报》3.14 周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