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的英文缩写,俗称“叶克膜”“人工肺”,是一种医疗急救技术设备,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34岁的麦聪所在的广东省人民医院是广东省ECMO技术水平最高的医院之一,而他又是其中的业务骨干。2月20日开始,麦聪负责广东医疗队荆州市中心医院危重症救治中心ECMO的协调处理工作
艰难的磨合期
“ECMO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个团队的战斗。”刚开始,麦聪面临巨大的磨合问题:人员彼此不熟悉,系统不熟,包括检验系统、影像系统等的差异。另外,不同ECMO团队经验差异很大,如荆州团队才做过四例ECMO,“他们几年做的相当于我们一个月的量”。
此外,穿上隔离服工作,也让几个ECMO团队不太适应。“效率低了很多,穿上隔离衣,我要靠得很近很近才能看得到,戴着两层手套,很多东西没有手感,像肺压、肠道,我没有办法听诊,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只能拿间接指标做操作。”
麦聪按救治专家组组长蒋文新的建议,草拟了标准作业指导和查验清单放在病房,帮助以前没有频繁接触ECMO管理的医护能够尽快熟悉,遇见紧急情况能第一时间反应,保证救治及时有效。
“此外还在每个病人那里,写上病人的管理目标,我们叫目标指引性治疗。”麦聪说,捋顺之后,就可以一起远程讨论,方便很多。“从最后效果看,还是有很大的改变。”
惊心的意外
3月5日,荆州市中心医院危重症救治中心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换肺片”。
荆州市中心医院的重症ICU病房里2号床病人的ECMO设备突然传出报警声。“机器的电池故障了,它是有寿命的”。蒋文新检查后发现,决定为病人更换一套新的ECMO系统。更换新的ECMO系统的难点是,这段时间病人要靠自己的肺维持生命体系。
“病人的肺基本不行了,昨天试了一下,大概可以撑20秒左右。”麦聪说。这意味着换“新肺”工作必须在20秒时间里完成,否则病人有生命危险。
最后,麦聪和该ECMO小组负责人廖小卒合作,用时16秒,顺利为病人换上了“新肺”:插管、接入氧气、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做完后,全身都湿透了。
对麦聪来说,这样的意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
荆州市中心医院没有可移动CT机,得推着病人连同ECMO主机、膜肺、管道、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泵等各种机器一起,难度大大增加,而且存在暴露风险。从ICU病房到CT室,距离是294米。这短短的两百多米,麦聪走了好几遍。“得定路线、算步数、看时间。检查要有人推床、有人拿不同仪器,十几个人要怎么站位、配合,移动中的仪器能不能保证运作,各种情况都要预演。因为病人的肺功能已无储备,一点小的失误生命可能就消逝。”他说。
现在,不在病房的时候,麦聪随时看着手机,方便随时冲进去处理。“我对信息很敏感,微信一响,我就醒了。”
压力下的鼓劲
在病房,经常可以看到麦聪为ECMO患者加油鼓劲。“病人有焦虑情绪会增加氧耗,对于病人治疗很不利,本来就氧供不足”。
第一次ECMO转运时,麦聪趴在患者耳边,大声地说:“我从1000多公里外来,就是为了让你不要放弃自己!加油!”患者闭着眼,微微地点了点头。
“ECMO患者第一天清醒的时候,都有一种很绝望的眼神,但是现在他们已经不会了。我跟他们说,我们千里迢迢过来就是希望你们可以恢复,如果你不给我信心,我也没办法给你信心。”
2月29日,麦聪很高兴地跟记者讲述:“今天我们都有点兴奋,因为2号床病人醒了,叫了有反应,还会写自己肚子饿了。”
(《羊城晚报》3.10 温建敏 李钢 谢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