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2月25日 星期二

    “尚待明确”的气溶胶传播

    《 文摘报 》( 2020年02月25日   07 版)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是这样表述的: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尚待明确”意味着气溶胶传播存在可能性。

      人打喷嚏、咳嗽或说话时喷出的带有病原体的呼吸道分泌物称为飞沫。流感、非典和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喷出的飞沫中带有大量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通过近距离接触,污染到易感者暴露的皮肤和黏膜而导致疾病传播的方式,被称为飞沫传播。

      对于飞沫传播,我们需要进行面部保护,因为病毒可以通过鼻黏膜、眼结膜和口腔黏膜侵入人体,尤其是鼻黏膜,这也是预防新冠肺炎一定要戴口罩的原因。

      通常,人打一次喷嚏可喷出40万至200万个飞沫颗粒;一次咳嗽可喷出大约10万个飞沫颗粒;大声说话可喷出约3000个飞沫颗粒。飞沫的直径分布在1微米至2000微米之间,主要集中于10微米至1000微米。根据以往经验来看,搭载飞沫的病原体在空气中并不会长距离传播,其传播的风险区域一般是患者周围≤1米的距离。

      气溶胶是指“固体或液体的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其直径多为0.01微米至10微米。这就不难理解,飞沫在某些时候会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

      比如,飞沫在空气悬浮的过程中逐渐蒸发,失去水分,颗粒缩小,形成飞沫核。飞沫核的直径一般为2.1微米至3.3微米,它的重量也变得很轻。另外,人打喷嚏、咳嗽或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中也有许多直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这些飞沫核和直径较小的飞沫会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以气溶胶的形式飘至远处,当其中承载着一定数量的病毒粒子时,就会造成疾病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就被称为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传播与飞沫传播有什么不同呢?

      飞沫的颗粒较大,含有的水分较多,其中承载的病原体不仅数量多,且刚刚离开人体,活力较强,导致其传染性也较强。但是,由于飞沫的直径较大,易受到重力的影响,在数秒钟内可迅速沉降到地面,因此飞沫的传播距离也较短。很多文献将“2米”作为飞沫传播的最大临界距离。

      前面已提到,气溶胶携带的飞沫核和直径小于5微米的飞沫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飘散至较远的距离。由于其颗粒较小,容易被易感者吸入呼吸道,甚至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导致呼吸道感染。但是,随着飞沫离开宿主并逐渐形成气溶胶,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水分不断蒸发,病原体的活性和致病性也会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活性。因此,气溶胶传播范围虽然比飞沫传播要广,但只有在气溶胶中漂浮的病原体仍保持一定活力时,才具有传染性。

      一般认为,在同一密闭空间内,1例患者将疾病传播给距离2米以外的很多人,则有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所以,一般认为,在抢救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等特殊场合,发生气溶胶传播的概率较高;在普通室内场所,且能够保持开窗通风的话,发生气溶胶传播的概率较小;在户外开放空间,气溶胶的浓度立即被空气稀释,几乎不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

      容易造成气溶胶传播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可能造成气溶胶传播的传染源,且排出一定量具有感染性的病原体;二是存在气溶胶传播的环境(空间较小、空气不流通、人员较密集等),如医院、电梯、飞机机舱、游轮、火车、课堂、超市和娱乐场所等。因此,我们暂且不用管新型冠状病毒的气溶胶传播何时明确、是否存在,谨慎而有效的做法是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密闭空间的通风。

      (《北京日报》2.19 蔡晧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