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本质就是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事实上,人类福祉正是我们进行科学实验的终极目的。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此时此刻,服务于医学的源头——医学教育,也有反思和改进的必要。
首先,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双一流”旗帜下,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所谓“高精尖”,越来越重视“华而不实”的论文发表,教材越来越厚,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训练却越来越淡化。更有甚者,医学院校普遍缺乏传染病防护教育,更没有战时医护演练,甚至像《传染病》《血疫》之类的严肃影片也难以进入医学教育视野,以至于逆行的医护人员只能临时抱佛脚,现场紧急学习防护技能,增加了感染风险。
其次,偏重慢症重症,轻慢“小学科”。许多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越来越多,医院越建越大,医学力量都集中于慢病,甚至每个学科都围绕肿瘤而设,连呼吸学科也以肺癌为主。临床学科越分越细,各自为政,住院规培训练难以落实“岗位胜任力”,全科医生培养乏力。当疫情疯狂蔓延,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更倚重人数不多的重症学科,难以实现多学科会诊。大家早已诟病的“小学科”如感染学科、病理学科、麻醉学科、儿科学等边缘化现象、医院“发热门诊”的薄弱、长时间难见死亡病例尸体,等等,都加剧了抗疫进程中的捉襟见肘。
再则,厚德而后为医。这场抗疫战争,正是我们医学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时机。遗憾的是,“停学不停课”一声令下,鲜见高年级医学生主动请战,甚至已在实习的医学生都期待停止实习。我们不能仅仅为众多医护人员“逆行”感动,更需要反思立德树人是否落在了实处。
战疫之际,我们医护人员表现极为出色。但是,在疫情这把冷酷的尺子衡量下,无论是医学研究还是医疗实践,仍然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予以严肃的审视和反省。
(人民日报客户端 2.18 陈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