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加快床位供给、全市拉网式大排查,武汉疫情防控,被评价为走上了正确的轨道。这些,正是张笑春半个月前希望看到的。2月3日,这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教授发朋友圈,公开质疑用核酸检测确诊新冠肺炎的可靠性,建议用CT影像作为诊断主要依据。
发朋友圈质疑核酸检测可靠性
“别再迷信核酸检测了,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诊断2019nCoV肺炎的主要依据。强烈建议政府征用酒店、宾馆或学生宿舍,收纳近十万之多的疑似及大部分医学观察者,强制隔离治疗!”
2月3日上午10时多,张笑春在朋友圈发出这段话,第一次将核酸检测可靠性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当时,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肺炎的唯一依据,但由于核酸检测较高的“假阴性率”,大量疑似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收治。
其实,她发现这一问题的时间还要更早。去年年底,中南医院陆续收治了不少发热病人,张笑春的工作内容是看片子写报告。她发现每十个发热病人当中,就有七八个存在肺部感染,患者CT表现多种多样,有毛玻璃影,也有实变影。
一开始,湖北省仅少数几家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张笑春本来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资料。直到中南医院组织专家撰写诊疗规范,张笑春执笔影像学部分,这才接触到部分患者的核酸检测数据。她惊讶地发现,很多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和CT对不上。
1月中旬,核酸检测权下放到医院,有了更多可追踪的样本。张笑春详细统计患者做CT的情况,再逐一对照他们的核酸检测结果,佐证了自己此前的判断——核酸检测存在大量“假阴性”。
她决定“振臂一呼”
大年初二晚上,母亲在通话中支支吾吾地说,“我有点不舒服,你问问医生我是不是神经出了问题”。张笑春说,母亲描述全身一阵阵发紧,像是寒战的表现。她急忙给医院急救中心夏剑主任打电话,夏主任听完,告诉她很可能是新冠肺炎。
第二天,张笑春安排母亲做了CT,发现双肺各有一条窄窄的实变影。父亲没有任何症状,在她的强烈建议下也查了CT,双肺感染情况更严重。然而,两位老人核酸检测都是阴性。得不到确诊,他们只能居家隔离。
“我父亲是怎么隔离的?他不停地从卧室走进走出,口罩一眼没看见就扯到下巴去了。”张笑春说,医生家属尚且如此,普通百姓怎么隔离,怎么防护?这部分患者留在社区、留在家庭,就是重大的传染源。“我当时就说不行,咱还是得住院。”直到陪父母看病的时候,张笑春才知道床位有多紧张。所有定点医院人满为患,核酸阴性的患者更是求医无门。
这天晚上,张笑春一夜无眠。排队就诊时,病友手中的CT片和脸上的绝望刺痛了她——她一眼就看到了熟悉的病毒肺改变,患者能否确诊却未可知。“人命关天,我决定振臂一呼”。
危机面前要提建设性意见
2月初,武汉已连续征用五批发热定点医院,“两山”也在加紧建设中,但仍无法满足急速增长的住院需求。一旦采取CT作为诊断标准,病人就会进一步暴增,严重超出现有医疗资源的负荷。
她马上想到了征用酒店、学校等,改建成临时隔离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开辟出尽可能多的床位。这是“非典”时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可以立即复制到新冠肺炎防治。
怎样把建议传递上去?张笑春说,她没有时间做太多考虑,直接选择了微信朋友圈这个“笨办法”。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条信息迅速引发关注,许多医生朋友纷纷发声表示支持。
2月5日,国家卫健委印发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规定将CT影像作为临床诊断标准(仅限于湖北省)。与此同时,武汉迅速建起一批方舱医院,用以收治确诊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2月13日,湖北省首次以临床诊断病例作为报告数据,显示此前一天全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其中包含以CT为标准的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
张笑春说,重大危机面前,不能只抛出问题,一定要提建设性意见。现在的方向是对的,相信不需要太久,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了,防控就会看到成效。
经历过“非典”之痛的张笑春,对新冠肺炎的严重性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她认为,面对一种全新的、未知的疾病,医护人员一定要保持独立的思考,不要被教科书或诊疗规范僵化头脑。
张笑春坦言,不要怕说真话,多大的事情能有人命大?
(《长江日报》2.20 武叶 高翔 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