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2月08日 星期六

    京城冰乐

    《 文摘报 》( 2020年02月08日   02 版)

      北京是一座灵动的城市,因为被诸多的河、湖、海、池、潭点缀其中。到了冬日来临,寒意凛冽之时,这城市中便自然天成许多百姓冰乐之地。

      京城人对冰乐之爱已久。旧京时称冰乐为“冰嬉”或“冰戏”,在宋代史书上有“观花,作冰嬉”的记载,至元明时期,京城冰嬉活动已成规模,清朝时达到鼎盛。清康乾盛世,无论是宫廷帝王还是平民百姓,皆以冰嬉为冬季之乐。清朝帝王因其祖上由长白山和黑龙江入主中原,所以对冰雪之乐有着偏好,并将滑冰作为典制,此说可在《大清会典》中考证。

      在历代帝王中最喜冰嬉之人恐是乾隆皇帝,他不惜笔墨作了《冰嬉赋》,对冰上掷球之戏有着详细的描述。乾隆帝《御制瀛台雪景诗》注云:“每冬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府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棚掷采球,互逞乔捷。并设旌门县的演射,用娴步伐止齐之节。皆轮番阅视,按等行赏,以为常例。”

      中国古代素有冰嬉者,但自古无人为此写赋,乾隆皇帝作《冰嬉赋》,体现了其对培养八旗子弟各方面技能的重视。同时可见,宫廷冰嬉活动既有娱乐健身的目的,亦有培养八旗将士尚武精神之意。御林军的健锐营中有一支编制1600人的“八旗冰鞋营”,他们接受专门的训练,为皇帝进行冰嬉表演,皇帝也借机亲自校阅八旗溜冰。此番热烈宏大的场景,在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年间《冰嬉图》中可见。《冰嬉图》由宫廷画师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绘制,从中可以看到乾隆皇帝在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坐在大冰床上观看冰嬉表演。

      清朝的“冰嬉大典”一般在西苑三海举行。1894年,清王朝在北海漪澜堂举办了最后一届冰嬉大典,此后皇家再无冰嬉大典,只有些许的冰乐活动。光绪皇帝曾乘坐奥地利皇帝送给他的华丽冰橇,在北海太液池上游赏。而慈禧太后每年冬季都到北海漪澜堂欣赏宫女的冰戏表演。

      清朝覆亡之前,列为禁苑的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是不允许百姓游乐的,百姓只能去后三海(什刹前海、什刹后海、什刹西海)或护城河滑冰。《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寒冬之时,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上,群聚滑擦。”那时,百姓会自制冰鞋,称为“凌鞋”。其由两块木板组成,上面钉有细铁条。溜冰之人会穿着凌鞋,在护城河上进行滑冰比赛。还有人会制作像床一样的大木板置于护城河冰面上,称为拖床或冰床。

      清朝覆灭后,曾经的皇家禁苑成为面向百姓开放的天然冰场。北海的五龙亭、漪澜堂、道宁斋、双虹榭等处皆设有冰场。冰场多用杉篙、芦席围成,四周有茶点售卖。除了北海冰场,那时候人们常去的还有故宫筒子河、中山公园后河冰场、什刹海冰场、未名湖冰场和电影《老炮儿》中提及的颐和园野湖冰场等。

      时至今日,冰上活动依旧备受京城人喜爱,被称为四大冰场的颐和园、北海、陶然亭、紫竹院冰场,更是人们冬日嬉戏之地。其中的紫竹院冰场于1959年开放,冰场面积较大。每到冬日,可见民间高手在此汇集,在冰场上凤凰展翅、金鸡独立,或是蜻蜓点水,各种高难度动作让人眼花缭乱。

      (《北京日报》1.23 梵雁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