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1月18日 星期六

    伪健康文章里的数字套路

    《 文摘报 》( 2020年01月18日   02 版)

        在各种平台上,经常看到一些这样的标题:“它的维C是苹果的10倍,为何你却早没发现”“冬天多吃这菜,维C是苹果的8倍”……从数字上来看,这些“10倍”“8倍”的数据可能是真实的。但是,这能说明这种食物“营养价值高”吗?

        和苹果比维C含量,相当于跟武大郎比身高

        维C是大家最为熟知的维生素,所以当人们看到“维C是苹果的10倍”,就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食物。

        但,这只是一种营销套路。

        在营养数据库里,苹果的平均维C含量是4毫克/100克。成人每天需要的维C大约是100毫克——100克苹果所提供的维C,不到一天需求的5%。如果单靠吃苹果来摄取维C,每天得吃5斤苹果。也就是说,苹果的维C含量是比较低的——以它作为比较基准,相当于跟武大郎比身高。

        所以,说一种食物的“维C含量是苹果的10倍”,其实并没有什么出奇的。这是营销文中常见的套路——挑选一种大家认为“营养丰富”的食品,用它含量低的成分来进行比较,从而造成这种食物“更加优秀”的错觉。

        “含有某种营养成分”不意味着它的“营养价值高”

        在各种食品中,“含有✕✕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种微量元素”也是常见的套路。

        人们通过吃蛋白质摄入各种氨基酸,在体内重新合成需要的蛋白质。其中有8种氨基酸是不能通过别的氨基酸转化而来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入,称为“必需氨基酸”。

        实际上,食物中的大多数蛋白质都含有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不同蛋白的营养价值差异主要在于这些氨基酸之间的比例。比如鸡蛋、牛奶和大豆中的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就跟人体需求很一致,被称为“完全蛋白”或“优质蛋白”。而一些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比如大米、小麦、豌豆等蛋白,会有一两种氨基酸的相对比例较低,因而单独吃的话,满足人体氨基酸需求的效率就比较低,也就被称为“不完全蛋白”。但是,它们也都是含有“全部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

        对于营养需求来说,“含有某种营养成分”完全不意味着它的“营养价值高”——只有含量足够高,对于满足营养需求才有价值。所以,“含有✕✕种氨基酸”“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有✕✕种微量元素”“含有✕✕种营养成分”之类,都是“可能正确”但毫无价值的废话。

        (《北京青年报》1.15 松鼠云无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