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1月11日 星期六

    在昆剧院当『字幕君』

    《 文摘报 》( 2020年01月11日   06 版)

        加拿大人石峻山,是第一个给江苏省昆剧院做字幕翻译的外国人。他本科就读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2004年到南京大学做交流生后,开始接触昆曲。

        “刚看昆曲那会儿,印象最深的是看胡锦芳老师演的《疗妒羹·题曲》,即使我的中文在外国人里算不错的,但还是看不懂字幕,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

        尽管看不懂,石峻山还是感受到了昆曲的“深邃”。他开始每周往兰苑剧场跑。时任江苏省昆剧院院长的柯军开始注意到这位爱看戏、研究戏的老外。

        在柯军看来,昆曲作为文化遗产,最宝贵的就是文本,把文本翻译好,就是对昆曲最好的传播。“不如请石峻山来做翻译!”2004年9月,在石峻山本科毕业即将离开南京之际,柯军萌生了这个主意。那时候,石峻山“迷上”昆曲,正想办法留在南京,双方一拍即合。

        石峻山留在了江苏省昆剧院。2年间,他翻译了《桃花扇》《牡丹亭》等大戏、折子戏近百出。从2005年开始,兰苑剧场也正式进入有英文字幕、有英文节目单的新时代。

        “外国观众肯定是多起来了。最明显的就是外国人会带着自己的外国朋友来看。”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肖亚军说。她记得剧院新创昆剧《1699·桃花扇》2006年3月在北京首演,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观看后,大加赞赏英文字幕翻译得非常棒,准确而且传神。当时的翻译就是石峻山。

        自石峻山开始,江苏省昆剧院一共签约了9位外籍翻译,基本都是学习汉学的外国学生。

        “戏曲翻译的门槛和难度,与文学、影视等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更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表示。

        近几年,戏曲在加速对外传播的同时,在翻译上遇到不少尴尬,如京剧《四郎探母》被翻译为“第四个儿子找妈妈”,《单刀会》被翻译为“关老爷去宴会”,《夜奔》被翻译为“在夜里奔跑”等。梁燕认为,之所以出现诸如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译,归根结底还是不看戏、不懂戏。“戏曲翻译不是懂外语就行了,还要对古典文学、古代诗词有较多知识储备,对戏曲表演、戏曲音乐、戏曲舞台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术语比较熟悉。”

        石峻山认为看排练很重要。现在一些译者通过看PPT来翻译,舞台上演员说什么、旦角还是生角说的、什么情境下说的,全靠猜,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肯定一塌糊涂。比如戏文里的一个“请”字,可能是威胁、邀请或者暗示,在不知道什么动作的情况下,翻译就会有偏差。

        “国内戏曲院团中比较认真、规范在做英文字幕的,首推江苏省昆剧院。”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表示。就他观察,目前国内大部分院团缺乏英文字幕常规常备的意识。一些院团往往是过几天要出国演出了,才临时请翻译。

        “急就章”肯定是不行的。“假设一个外国人看了不同剧团的同一个剧目,有可能以为自己看的不是同一出戏。”谢柏梁不无玩笑地说。他认为,在一些经典剧目舞台演出的翻译上,应该体现国家团队的力量,整合中外专家资源,做出规范、通用、典雅的版本,而不是如散兵游勇一般,你吹你的号,我唱我的调。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12.

        31 郑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