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银幕乡愁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28日   06 版)

      伴随着交互与融合、移动与互联、跨屏与多媒,电影已经迈入新时代,却无法告别旧时代。一方面是技术驱动下的数字革命。一些电影人追逐创新试验,推动电影制作从3D迈向4K,甚至VR虚拟,追求视听极致体验;一方面是经典致敬下的文化怀旧。一些电影人钟情经典复古,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对经典文本的“老屋翻新”工程;一些电影人固守传统阵地,延续胶片电影的田园牧歌,沉醉于宏大厚重的历史传奇叙事。“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的这句经典诘问,穿越近百年时光,仍在困扰着我们。

        影院赋魅:放大、离间和沉浸

      为追求更加逼真的画面,捕捉更加细微的表情,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导演李安几乎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双子杀手》技术创新上。在他看来,“电影已经不仅是故事,技术的力量会让电影与观众之间建立新的、奇妙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桥梁就是电影院。

      李安是较早感受到技术变革对于未来电影带来冲击的导演,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他就不断地从改变观影体验入手,挑战银幕的物理边界及画面的无限真实。他注意到了电影院的“赋魅”功能。

      比如放大。今天,尽管人们已经习惯在电脑上看电影,但还是有大量观众涌进电影院,感受大银幕所带来的大视听的震撼。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如同一场视觉盛宴,超分辨率技术大幅提升了画面分辨率,历经岁月侵蚀的图像修复如初。尘封已久的光影呈现原始色调时,那种数字电影所不具备的胶片质感,仿佛凝固了时光,为电影院带来了神奇的魔力,正如观众所赞叹的——“和电脑上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又如离间。今天,尽管很多人通过移动终端而非影院观看电影,但这一趋势却伴随着一种持久的影院乡愁之情。电影的本质是白日梦,这一特点在城市化进程中尤为明显。近年来,中国二三线城市的银幕增长速度远高于一线城市。无论对小镇青年,还是都市白领,电影院对于他们而言,除了满足一般的娱乐体验外,还是一个逃避现实压力的空间,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更是一个造梦托梦的场所。电影和影院之密不可分,如同睡床和美梦,互为依托。

      再如沉浸。今天,人们喜欢成群结伴去电影院观看首映礼或复刻版,在影迷们看来,这具有一种脱离日常的仪式感。电影院天生所带来的沉浸感,超过了所有的艺术形式,只因其有特殊的“场”效应:黑暗环境抹平了观众之间的差异;密闭空间拉近了观众之间的距离;光影惊颤极易感染观众的情绪。观众消费和享受的是一种集体情感。电子消费社会中,人们越是被多屏隔离成观影孤岛,越愿意被影院绑架,坠入黑暗空间,只为重温集体氛围,获得不一般的沉浸体验。

        经典复刻:前传、续集和重拍

      影迷总是怀念1994年,那一年诞生了许多经典电影。那个时代之所以不可复制,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制片厂“在不赚钱的电影上投入的心血与金钱,和赚钱的电影一样多”。现在看来,上世纪90年代真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而如今,每年北美电影票房前十的电影,原创作品的收益20%都不到。看看好莱坞近年的暑期档菜单,从2018年的《碟中谍6》《侏罗纪世界2》《妈妈咪呀2》《精灵旅社3》到2019年的《哥斯拉2》《复仇者联盟4》《玩具总动员4》……票房主力都在依靠前传、续集、重拍。

      原创的没落,首先和IP的过热有关。华特迪士尼公司收购21世纪福克斯公司,标志着好莱坞电影超级垄断格局的形成。迪士尼公布的动画及真人电影计划中,未来5年,大部分是系列电影以及经典动画片重新推出真人版。作为一个曾经最富创造活力的电影公司,迪士尼并购战略的大行其道,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好莱坞如今面临的问题:在“拿来主义”和“技术主义”夹击下,原创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原创的没落,从文学性的剥离开始。文学是剧本创意之活泉。正如美国电影杂志《综艺》披露的情况:通常,好莱坞电影50%都是改编作品,大部分从以往的作品中获得灵感。畅销书、名人传记和昔日经典,是好莱坞最主要的构思来源。而现在,漫画和电子游戏成了新生代大片构思的代表。中国电影概莫能外。2018年,一份对中国电影编剧和创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电影创作存在缺少文化底蕴与精神格局,在艺术品位、思想深度等方面厚重不足等问题,都和当代电影对优秀文学资源的挖掘和提炼不够有关。

      经典之不朽,原创之稀缺,本质上都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时代的病灶。大数据时代把艺术欣赏变成速览,互联网上传播的作品不断地被替代、创新和超越。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环节都面临空前的过剩,一旦重复成为常态,原创也随之苟延残喘。

        形态颠覆:跨界、交互和融合

      马丁·斯科西斯的新片《爱尔兰人》注定是今年最受关注的电影。这部3个半小时的电影开播5天,便吸引了1300万的观众,但近一半观众人次的年龄在50岁以上。这恰恰印证了导演的集体焦虑:不同的观影体验正在决定不同的电影形态,传统电影正在成为年老的代名词。

      在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的眼里,电影有两种。一种是商品,即爆米花电影,主打娱乐性和商业性。一种是艺术,即具有艺术表达的严肃电影。显然,漫威就是一个包装成动作片的游乐园项目,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电子游戏世界。这是电影的全球性问题,从以明星为核心的商业类型片,到电脑特效技术驱动的视觉大片,再到基于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IP跨媒体电影产品,不断升级变化中的电影产品,正重塑着人们对电影形态的认知。设想一下,看抖音、玩电竞长大的这一代观众,凭什么就认定电影的时空概念一定是90分钟呢?凭什么就认为电影只能看而不能玩呢?

      实际上,如今,电影实现了跨界(屏幕)传播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电影叙事。例如,弹幕的出现,改变了电影文本的观影样式,重塑了电影和观众之间关系。接受和反馈实时互动,完整和碎片交织呈现,我们不仅看电影,也在观看评论,实时交换着观影体验。

      如果说弹幕让观众参与了电影传播,粉丝文化开始助推内容创作,那么,VR技术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电影和游戏之间的界限,让观众深度参与到电影的叙事。目前,对于VR电影,尚难界定清楚边界,但可预见的是,观众不是坐在观众席,而是进入了“驾驶室”。人们获得的最大乐趣不是杀死怪物,获取积分,而是改变角色人物的行进方向,成为故事的主宰者。

      交互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融合。漫威宇宙是否还是电影?其实,并不重要。从无声、有声、彩色、数码、3D、4K等技术一路变革而来,电影一直在探索梦境和现实的叠合交融。在所有媒介走向高度融合的趋势下,电影工作者要面对的课题是,如何来适应以及引领这场变革,尤其,当电影的内容、形式和表达不再由制作方来单向主导,观众的影院体验和审美趣味也不再由一块屏幕来决定时。

      (《解放日报》12.12 金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