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满汉全席不是给皇帝吃的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26日   06 版)

      现在一般认为,满汉全席起源于康熙年间一次盛大的宴会——千叟宴。在此之前宫廷食物分为满席、汉席,分别指满族菜以及汉族菜,却甚少会将两者合并。不过康熙皇帝为了促进满汉融合,在他60岁那年大摆宴席,宴请汉、满两族的65岁以上老人,设三天六宴。这次宴席将满、汉两派的菜式同桌呈现。不但有满族的烧、煮类菜式,同时也加入了山东菜、江浙菜,故此“千叟宴”一直被认为是满汉全席的始祖。

      不过如此盛大的宴席,到底吃了些什么呢?其实并没有像我们想象当中那么奢华,根据《康熙朝实录》的记载,千叟宴当中的菜品主要分为小食、面食、前菜、御菜、汤菜、烧烤、火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御菜类,试列举部分御菜:沙舟踏翠、琵琶大虾、龙凤柔情、响油鳝糊、肉丁黄瓜酱、龙舟鳜鱼、滑溜贝球、酱焖鹌鹑、蚝油牛柳、川汁鸭掌……

      当中的菜肴都不是一些山珍海味,反倒是一些常见的材料如鸡、鸭、鱼,等等。虽然千叟宴将满、汉两族的菜式同时呈现,但这和我们想象中的满汉全席实在是相差甚远。

      那么是谁推动了满汉全席的发展呢?讲来可笑,大家都认为十分奢华的满汉全席,真的不是皇帝所推动的,反倒是官员们为了互相巴结而研究出来的宴席。乾隆一生多次南巡,每次都会带上不少的官员随行。皇帝的膳食自然每天由御厨负责,那么随行的高级官员的膳食怎么办呢?当时不少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上层官员,于是挖空心思烹制奢华盛宴。清人李斗所撰写的《扬州画舫录》就记录了当时乾隆帝南巡扬州停留天宁寺时,地方官为皇帝随行官员准备的招待宴食:

      第一分头号五簋碗十件:燕窝鸡丝汤、海参汇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汇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蘑菇煨鸡、辘轳锤、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一品级汤饭碗;

      第二分二号五簋碗十件:鲫鱼舌汇熊掌、米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一品级汤饭碗;

      第三分细白羹碗十件:猪肚假江瑶鸭舌羹、鸡笋粥、猪脑羹、芙蓉蛋、鹅肫掌羹、糟蒸鲥鱼、假班鱼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鱼肉片子汤、茧儿羹、一品级汤饭碗;

      第四分毛血盘二十件:貜炙哈尔巴小猪子、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鸽臛、猪杂什、羊杂什、燎毛猪羊肉、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白面饽饽卷子、十锦火烧、梅花包子;

      第五分洋碟二十件,热吃劝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彻桌,鲜果十彻桌,所谓“满汉席”也。

      这种宴席可谓当时官场中最奢华的宴席,用了不少名贵食材,如鱼翅、海参、熊掌、驼峰等,烹调手法上汇集了满、汉菜式的特点。这桌“满汉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乾隆多次南巡,这些为了招待京官的宴席渐渐就在江南官场传播开了。之后在官场中,不少宴席都仿照这个菜单,会有略减,但都称作“满汉席”。清代美食家袁枚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出版的《随园食单》一书中就有着这样的描述:“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称……种种俗名,皆恶厨陋习,只可用之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以此敷衍。”足见到了乾隆晚年,这种饮食风气已经遍布官场,是官场贪污的一个侧面反映。

      而满汉全席真正的声名大噪就要到辛亥革命之后。清王朝的覆灭使得服务紫禁城的人顿时失去生计,不少本来服务于内膳房的御厨需要出外谋生,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的大饭店看准时机,大量招聘这些前御厨。这些饭店为了招揽生意,就让他们尽力做宫廷膳食。为卖弄噱头,不少饭庄将宫廷中的菜式作为招牌菜,并为其冠以“满汉全席”之名。

      或许大家一直以为满汉全席就是皇家的御宴,其实真相并非如此。可以说满汉全席就是在官场腐败风气以及商家逐利的情况下诞生的“名宴”。乃至经过商家不停的宣传,我们还真的以为极致奢华的满汉全席就是皇家御宴。

      (《知史》12.9 知史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