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赌圣”的华裔美国人马恺文,写过一本叫《大概率思维》的畅销书。引进到国内,编辑为其取了个颇有“眼球效应”的副标题:“人生赢家都是概率赢家”。这位曾靠玩“21点”游戏赚遍赌桌,以致被全美各大赌场拉入黑名单的奇才,并不承认自己是赌徒,却自诩是统计学的信徒。其在赌桌上乃至日后在投资理财、商业决策等等领域取得的看似“小概率”的成功,秘诀无非是全面而精细的计量分析,常常可以表述为一个数学问题。
防风险,很多时候也是一道数学题。数学题遵循逻辑,而现实中,无论是金融风险,还是公共安全,抑或其他的小概率事件甚至极小概率事件,如果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往往都能找到背后的一套大概率逻辑。前些年人们惊叹“黑天鹅”(指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不断横空出世,后来仔细想想,不少“黑天鹅”,其实本质上是“灰犀牛”(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那些“灰犀牛”事件,局部性、表象性的问题背后,往往有系统性、深层次的风险点。而对这些风险点、可能性的研判分析,包括各种或简单、或复杂的“建模”“运算”,其实就是经济社会治理中所需要的“大概率思维”。
今天反复强调运用智能化手段,尤其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方法来预测风险、帮助决策、开展治理,所要凸显的,也正是这样的“大概率思维”。
还有一层更需植根内心的“大概率思维”,来自一种敏锐而自觉的“风险意识”,包括在每一次决策前,对大局、对市场、对公众、对舆论的显在及潜在反应进行充分评估,在充分尊重实际、尊重科学、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更细致的方法作出决策和行动。说得通俗一些,什么时候,都不能干“只讨领导欢心,让群众失望的蠢事”。
(《解放日报》12.19 朱珉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