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顾颉刚的“两个镜子”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26日   06 版)

      顾颉刚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版过《古史辨》(第一至第七册)《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尚书〉校释译论》等大批有影响的史学著作。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更是新人耳目,曾在学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于读书,顾颉刚有许多见解,他觉得读书之先“必须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应该精读、略读相结合,还要“随处会疑”,最重要的是用好“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

      依我的理解,顾先生的“两个镜子”应该包括了这样的意思:读书必须专、博结合。专业书要读细,只有读细才能发现问题,也才可能得出别人忽略的结论。他当年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这个学术观点,就得益于他对史书的用心阅读。他发现: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孔子时始有尧舜,战国时有黄帝神农,秦时三皇出来了,汉以后才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顾颉刚因此推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不过,一个人要想得到真学问,光是精读某些专业书还不够,还得大量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对相关学科的东西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的站位才有高度,视野才能开阔,专业方面的研究也才可能做得通透。

      读专业书用“显微镜”,是为了发现别人的遗漏;读其他书用“望远镜”,是为了克服自身的狭隘。

      (《北京日报》12.9 游宇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